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8/08 第109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夏獵/人性的多重面貌
父親養成指南/ 從「我」到「我們」,男人如何調適成為父親的過程?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
閱讀筆記 問津:時間的支流/羅記桃花源,黑衣故事雲

新書鮮讀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我們以為生活品質不佳是我們努力得還不夠,但事實是,在貧富落差懸殊的社會裡,有錢人只會變得更有錢,窮人卻原地不動。

內容簡介:對紛亂社會提出診斷,翻譯超過27國語言的暢銷經典作者不僅洞察貧富差距如何對個人身心構成嚴重威脅、築起人我間的疏離和焦慮;更進一步剖析擴及社會的結構問題。這本書急迫且挑釁地直指核心,試圖爬梳自我和社會關係的思考路徑。作為扭轉現況的戰鬥宣言,這本書為物質主義生活困境,帶來了解決的方向及行動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理查.威金森 Richard Wilkinson ,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榮譽退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二○○九年創立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

凱特.皮凱特 Kate PickettWilkinson 英國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平等信託基金會聯合創辦人。曾在劍橋大學學習體質人類學、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營養科學、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流行病學,並在芝加哥大學擔任過助理教授。

搶先試閱:〈監禁與刑罰〉

只需走進監獄,即可判斷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杜斯妥也夫斯基,《死屋手記》(The House of the Dead)

美國的監獄人口從一九七○年代初期開始逐年上升。一九七八年有逾四十五萬人入監服刑,到了二○○五年,監獄人口已超過兩百萬人:成長了四倍。在英國,監獄人口自一九九○年起翻了一倍,從大約四萬六千人攀升到二○○七年的八萬人。事實上,二○○七年二月,英國監獄人滿為患,內政大臣不得不發函給各級法官,懇求他們只把最重大的罪犯送進監獄。

這跟其他富裕國家的發展形成強烈對比。一九九○年代期間,瑞典的監獄人口維持穩定,芬蘭則出現下滑;丹麥只上升八%,日本則上升九%。到了近期,愛爾蘭、奧地利、法國和德國的監禁率更是紛紛下滑。

罪或罰?

監獄人口的多寡,受到三件事情影響:實際犯罪率、對特定罪行判處監禁的傾向,以及徒刑的長短。三者中有任何一項出現變化,都會改變監禁人口的比例。我們在第十章說過,越不平等的社會,暴力犯罪越司空見慣。監禁率飆升之際,美國與英國的犯罪率究竟有怎樣的發展?

犯罪學家阿爾弗雷德.布朗斯汀(Alfred Blumstein)和艾倫.貝克(Allen Beck)研究美國監獄人口的成長態勢。州立監獄在一九八○到一九九六年間的人口成長,只有十二%可以歸因於犯罪率上升(主要是因為毒品相關案件日益猖獗)。另外八十八%的監禁人數成長,則是因為比較多犯人被送去坐牢,而不是處以非監禁的刑罰,也因為徒刑的年限變長。在聯邦監獄,較長的徒刑是監獄人口上升的主因。「三振出局」法、強制性最低量刑和「精確量刑」法(即不得假釋),意味著某些犯人會因輕罪而被加重判刑。二○○四年,加州有三百六十人因商店行竊而被判終身監禁。

在英國,監獄人口的增長同樣是因為刑期變長,另外,往年會判處罰鍰或社區服務的罪行,如今越來越常以監禁作為處罰。英國每天都基於商店行竊而送出大約四十份徒刑判決。在英國,犯罪率的下滑跟監禁率的上升同樣不可阻擋。

倫敦經濟學院社會管理系榮譽退休教授、犯罪學家大衛.道恩斯(David Downes)曾描述荷蘭的監獄體制。他形容在荷蘭的低監禁率與英國的高監禁率間,三分之二的差距源於徒刑的使用以及刑期長短的不同,而非基於犯罪率的高下。

公益組織「量刑計畫」(Sentencing Project)的馬克.莫爾(Marc Mauer)對照各個國家,發現和加拿大、西德以及英國和威爾斯相比,美國民眾更常因財產犯罪與毒品犯罪而被判徒刑,而且刑期更長。舉例而言,竊盜罪在美國的平均刑期是六個月,加拿大則是五個月。而且,研究人員分析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幾個歐洲國家後,發現犯罪率的變化只占監禁率變化的一小部分因素。如果犯罪率無法說明監禁率的差異,貧富差距會是更好的解釋嗎?

監禁是否有效?

如果監禁可以有效遏阻犯罪、保護社會大眾,較高的監禁率及嚴厲的獄政或許有其價值。然而相反地,全球各地專家似乎一致認為監禁成效不彰。監獄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力根說過,「要把一個非暴力的人變成暴力分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他送進監獄」。事實上在美國,徒刑的效果似乎大不如前:違反假釋和重複犯案是造成監禁率成長的一大因素,其比重越來越大。一九八○到一九九六年間,因違反假釋而入獄服刑的比率從十八%成長到三十五%。對於遏阻犯罪,長期徒刑的效果似乎比不上提高定罪率,而且一個人被隔離得越久,日後越難適應外界生活。吉力根表示:

刑事司法體系及刑罰制度是在一個錯得離譜的假設下運作,也就是以為懲罰能遏阻、防範或約束暴力,然而實際上,懲罰是我們至今發現最強大的暴力刺激劑。

以刑罰制度來遏阻犯罪的某些做法不僅無效,甚至會刺激犯罪。英國針對少年罪犯頒布的反社會行為禁令(Anti-Social Behaviour Orders;簡稱ASBOs),引來了巨大爭議;一部分是因為這項禁令有可能將原本合法的行為入罪,不過也因為收到一張ASBO已成了成年禮的一環,被某些年輕人視為榮譽的徽章。 ▶▶ 閱讀更多 理查.威金森, 凱特.皮凱特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

 
夏獵/人性的多重面貌
文、圖節錄自聯合文學
圖/聯合文學提供
一樁綁架案,懸疑、緊張、刺激、推理……牽扯出人性的多重面貌。

內容簡介:在台北盆地和北部山區的深谷險流中,幾個年輕人追獵著生命、陽光、愛情、金錢、理想、雨水和死亡。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個酷熱的夏天。夏烈用他那枝充滿了男性魅力與感性的筆,寫下了這部震撼而細膩的長篇小說。全書強烈的反映出人性的險惡,命運的對抗,大自然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介紹:夏烈

,本名夏祖焯,建國中學及成功大學工學院畢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工程博士。在美曾任橋樑工程師、大地工程專案經理、美國聯邦政府特殊重點計劃經理等職務。先後任教於台北世新大學及新竹清華大學,現任教於台南成功大學,為我國唯一工程博士出任文學教授之職。2006年獲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頒發之「科技與人文獎」,台北建中傑出校友。也是轟動一時的《白門再見》作者。

搶先試閱:

電視機裡明眸皓齒的女播音員滿臉自信的,用一種不可思議的興奮聲調報告道:「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表示,琳達颱風在呂宋以南海面九十五哩處,正以時速八十哩向北推進。暴風半徑近一百公里,如不轉向,將在明晚八時左右在本省東北海岸登陸。警政署防災中心呼籲全省民眾……」

尉遲手裡的遙控器像手槍一樣指向電視機,狠狠的壓了一下,畫面裡滿臉自信的女人 中了槍,張大嘴巴失去聲音,然後逐漸消失。這是他最不喜歡的一個女播音員,大概是唸 掛在前面的稿子的緣故,看起來似乎有點兒鬥雞眼,已經播了兩個月,還沒被換掉,要是在外國,有機會被選入「信不信由你」這種節目。

「颱風要來了,走,我們出去逛逛,好不容易弄到這部車,出去逛逛!」「到哪兒去?」景鴻懶洋洋的站起來,漫不經心的問道。

「哪兒都可以。」尉遲拿起個深紅色帆布背包,鼓鼓的,裡面裝了不少東西。「比如──要不要去看看你女兒。」

「好──吧,」景鴻把T恤塞進褲腰,用雙手抹平前胸。「但是,只是去看看,去看看──」

「你怕見她? 」

「有一點兒。」

「為什麼? 」

「我也不清楚,也許因為她和思清住在一起,看到她總想起一些不愉快的事。」

「因為余肇嘉? 」

「可能。」

「我要是你,越是這些不愉快的事,我越去想它,沒什麼好躲避的,也沒什麼值得害怕的。」尉遲直視著他又問道。「你告訴我,她們是不是和余肇嘉住在一起?」

「我並不確知他們是不是住在一起,請你不要再問了。」

「好,我明白了。」尉遲把背包掛上肩,由口袋裡掏出車鑰匙。

颱風來臨前夕,天氣依然酷熱,空中一絲風也沒有。濕黏膠著的熱氣充塞在每一吋可 能被它侵入的間隙。十字街口的百貨公司有一面三十六個畫面的電視牆,映著一個橫越沙漠的大鬍子壯漢和他半死不活的情婦,似乎是北非某地,隆美爾的老巢。

壯漢的卡其上衣襯著一條條的汗漬,被他半拖半拉的女人嘴唇已全部焦裂。畫面不時轉到烈陽的特寫,強烈的光令人聯想到廣島上空原爆產生的輻射光,刺激得眼睛都不敢睜開。暑熱在滯凝的台北盆地沉澱,懶洋洋倦怠無力的午後,危機四伏的午後,患了末期癌症的都市無聲的蠕動,沒有夏日蟬聲焦烈的午後。

車子靜靜滑入昏沉的小巷,停在一座有鐵欄杆的矮牆邊。牆上漆黑的鐵欄爬滿了紫藤,殘衰的小紫花萎縮在綠葉間,暴虐的陽光無情的摧殘著它僅餘的生機。

尉遲把車停在離巷口不遠的水電行門前。車在高樓公寓的陰影籠罩之下,一眼望去,巷子被陽光與陰影隔成兩個不同的世界。巷子裡是一排排整齊的公寓,沒有商店,只有這家水電行,鐵門已拉下,門上貼著一張白紙,上面「制中」兩個黑毛筆字。

「『愛群』就在那個橫巷裡。再過二十分鐘他們會帶小孩子經過這裡去小公園玩。」尉遲看了看錶,指著左前方一條岔出去的巷子說道。

景鴻問他怎麼知道這些細節,尉遲先是笑而不答,等了一會兒又告訴他有時到這兒來,這是他的觀察。景鴻也就沒有再問他來這兒幹什麼了。巷子裡很冷清,幾乎沒有人在眼前, 也許是上班時間,或者、鬱熱的午後人們都躲在屋內。公寓的窗戶上有許多冷氣機,近處那些可看到滴著水。有些公寓有小陽台,上面沒有曬衣服,只擺著盆景和椅子。

「後面大街上向左轉走一個路口有家糕餅店,你去買些東西來吃怎麼樣?這條是單行 道,要是我轉出去就找不到停車位了。」尉遲向後指指說道。

經他這麼一提,景鴻想到自己也餓了,從早上吃了點兒稀飯到現在還沒吃中飯。他點點頭,打開車門出去。剛一落地,尉遲急促的說了一聲:「等一下。」

景鴻收住腳,歪過頭來望著尉遲。尉遲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他,卻也不說話,像是 在思索著什麼。

糕餅店也有飯盒,他選了一個豬扒飯,一個壽司飯盒和兩瓶冰果汁。付完了帳,想想又叫小姐給他加一小盒西點。

「那邊那幾個有奶油花的,擺在透明塑膠盒裡那幾種。」他指著遠處一個有冷氣的玻璃櫃。櫃裡陳列著彩色鮮豔的一堆,精緻的奶油花和奶油澆出的小動物,像是卡通畫裡的角色。小馨喜歡那些花花綠綠的小動物,每次到糕餅店總羨慕的站在玻璃櫃前看。但只是默默的看,她知道思清不會買的。思清怕她吃了奶油會胖,有時他說偶爾買一次沒關係,但是思清說不能讓她養成這種習慣,這是為了她好──女孩子吃慣了高卡路里的食物,細胞會變質,以後會特別嗜好容易發胖的食物。

他對這些科學上的知識一直不注意,也沒興趣,思清說的大概不會差到那裡去。她永遠在吸收新知識──科學的、商業的、醫藥的、政治的,甚至體育的消息她也注意。但是她不會去注意文學、藝術、音樂和電影,這些文化上的東西和她的工作發展無關。

她是個腳踏實地的女人,卻嫁了像他這樣一個男人!

「嘿,這裡!」景鴻剛走出店門就聽到一聲喇叭,尉遲的車停在路旁。車子開到門口 接總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且有點意外的驚喜,也不須走過那段驕烈的太陽。景鴻快步跳到車門邊,這才注意到後座還有個人。車窗上有反光,他模糊的看到是個小女孩。啊,尉遲居然把小馨接來了。他嘴裡對尉遲說只想坐在車裡看看小馨,實際上心裡是希望能夠……

那不是小馨,一張熟悉的小臉,拉開車門他才想起來,那是佳佳!那麼,小馨一定也在附近,還是,先接了佳佳再來糕餅店接他,然後再回去接小馨?「趕快上來,後面車等著移動!」尉遲騰出右手接過他手裡的那袋冷飲,景鴻一坐下,車門還沒關好,尉遲已上了一檔開出去。

「怎麼?小馨呢?」景鴻問道。

尉遲沒答話,全神貫注的換到左邊一條線,又急著擠入安全島邊闢出的左轉車道。左轉訊號燈正好是綠的,尉遲四平八穩的來了個大迴轉,也不管街對面有個「禁止迴轉」的路標。轉過後立刻加速搶線。

景鴻完全摸不清是怎麼回事,心裡還想著回托兒所接小馨那回事。「你走錯了,『愛群』在後面。」

尉遲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到了十字路口卻向右轉上大馬路。此時大馬路上車子不算多,尉遲立即換上高檔加速向前衝。

「你到底要到哪兒去?是──是怎麼回事。」

「我等一下再告訴你,你先不必問了。」

「小馨呢? 」

尉遲根本不回話,臉板得鐵青。眼前一部車忽然慢下來,尉遲立刻換車道,煞車都沒踩一下。

「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告訴我,小馨是不是出了什麼事? 」景鴻緊張起來了。

「小馨今天沒有來上學,叔叔告訴我她媽媽帶她到阿里山去玩了。」後座的佳佳忽然開口了。「叔叔說也要帶我去阿里山,我爸爸等一下也會去。」

「去哪裡? 」景鴻問道。

「去阿里山啊,那開車的叔叔告訴我的,你也要和我們一起去呀? 」

景鴻還沒說話,尉遲已搶著說了。「這個叔叔也要去,我們現在就往阿里山開。來,佳佳,這個叔叔還給妳買了可樂,妳要不要喝呀? 」 ▶▶ 閱讀更多 聯合文學《夏獵》

 
父親養成指南/ 從「我」到「我們」,男人如何調適成為父親的過程?
文、圖節錄自馬可孛羅
圖/馬可孛羅提供
父性是天生內建,還是後天習得?從「我」到「我們」,男人如何調適成為父親的過程?爸爸也可能罹患「產後憂鬱症」?

內容簡介:「為人父母」是許多人經歷最深刻改變生命的經驗之一然而,相較於母親,父親在這段過程中遭遇的衝擊和困境,卻往往遭到低估,甚至被忽略。事實上,父性與母性的概念同樣深刻,對孩子的成長、家庭運作與社會穩定皆影響深遠。

作者介紹:安娜・麥菁Anna Machin ,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系的演化人類學家,十多年來持續從事研究工作,不時發表涉及人際關係問題的評論文章,同時也是電視節目《一見鍾情》首席科學家與人際關係專家。

搶先試閱:〈男性希望投入父親角色,遭遇到的社會困境〉

我想成為孩子的保護者、老師、照顧者,我真的想做到這些事。我只想確定他安全、快樂,而且享受生活。我想帶他探索這個世界。他出生之前,我甚至就期待要教他東西、帶他認識各種事物,還有陪伴他。

──哈利(六個月大)的爸爸大衛

我與即將當爸爸的受訪者談到他們希望在孩子出生後扮演的角色時,絕大多數的人都像大衛一樣想當共親家長。這是為了跟伴侶同樣負起直接照料孩子的責任,給予直接的關愛。他們希望在教養孩子上,能夠與伴侶享有相等的地位,一起照顧、養育、安撫與教導孩子。孩子出生之後,這依然是他們的心願,但對很多人而言,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他們並不指望生物學、社會與政治能帶來幫助。除非人類的生殖技術出現大幅進展,否則男人無法生育、也無法哺乳。因此,無論這些父親的願望為何,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母親將會是孩子在出生前幾週裡的主要照顧者。雖然她將提供大部分的直接照顧,但卻無法提供重要的間接照顧——金錢。如此一來,父親通常必須在寶寶出生後,立刻回到職場工作賺錢。儘管各個政黨為了擁護自家陣營的家庭友善政策而互相抨擊,以及從被挑選出的電視名人、演員到運動員等,都在提倡真正的男人會照顧子女的觀念,但統計數據卻呈現不同的現象。在英國二○一一到二○一二年之間,只有百分之零點六的新手爸爸申請額外育嬰假,與請產假的另一半一起照顧小孩。另外,雖然在家育兒的父親人數自一九九三年起的十年內成長了兩倍,但到了今日只剩二十二萬九千人,對比之下,全職母親則有兩百零五萬人。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二○一四年有兩百萬名男性在家帶小孩,這個人數是一九八九年的兩倍,更遠遠高於一九七○年的六名——你沒看錯,當時全美只有六位全職爸爸。

從研究看來這些少的可憐的比例,並不表示爸爸不願意照顧孩子,而是無法同時解決阻礙他們前進的兩個難題的結果:政府政策由於缺乏財政支援而遲滯不前,以及男女薪資差距依然顯著,意味著在財務上,許多夫妻負擔不起爸爸在家顧小孩、媽媽重返工作崗位的生活。

現在男性也可以請育嬰假,我記得是三個月,但只能領法定的產假薪水,所以沒什麼屁用。如果薪水這麼少,沒有人會真的想要請產假。我的意思是,很多男人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假如他們的太太可以請假這麼久還能領半薪或全薪,他們又怎麼會想請假,然後只領這麼一點錢?我覺得政府只是在空口說白話,沒有真的關心這件事。我一直都想請育嬰假,但不想領那麼低的薪水,不想在這種非常時期這麼做。

──芙蕾雅(六個月大)的爸爸柯林

現在的爸爸希望投入父職,但又並未放棄保護與給予的本能,也就是說,對他而言賭上財務在家帶小孩,對生存所造成的風險太大。此外,許多男性遭遇根深蒂固的工作文化,其規定女性可以請產假,而男性最多只能請幾個禮拜,之後就得回到很可能幾乎不受新手爸爸身分所影響的工作環境。雖然「家庭友善」一詞暗指允許職涯育兒的政策應同樣適用男性與女性,但就許多男性而言,討論彈性工作或共同育嬰假的話題仍然令人退卻與掙扎。這表示,對於狄倫這樣的男性來說,善盡父職的抱負很快便遭遇到長久以來社會文化排斥全職爸爸的殘酷現實:

上週我們都在度假,因此我有一些時間可以陪伴佛萊迪和太太。這段期間,兒子大得很快,也變很多。可以看到他成長真的很棒,但問題(也是大難題)是,我在倫敦工作。每天早上六點半他醒來之前就得出門上班、晚上七點十五到家,而他七點半上床睡覺。因此,我一天只有十五分鐘可以跟他相處。這讓我了解到我正在錯過的時光,感覺很難受,因為我想見證他成長的每一刻,卻又必須負擔家計。現實就是這樣……事與願違。

──佛萊迪(六個月大)的爸爸狄倫

因此,西方父親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必須同時滿足直接照顧孩子,但也得提供間接照顧的雙重需求。他們遇到在職媽媽再熟悉不過的兩難處境: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生活,確保自己至少在這兩方面都做得不錯。對許多男性而言,直接照顧與間接照顧的角色之間的衝突,有可能成為他們在父職初期最不願見到的現實。陪產假的權利在世界各地差別甚大。這種母性與父性權利之間依然存在的鴻溝最明顯的表現,是世界一百九十六個國家中,只有九十二個有法定陪產假,其中半數國家還規定最多只能請三個星期或更少。與全球各地對於女性產假的開放形成對比。有鑒於此,我們很難不把這些數據看作是社會依舊認為爸爸與育兒無關的證據。 ▶▶ 閱讀更多 安娜・麥菁《父親養成指南:從只出一張嘴的豬隊友,進化成參與育兒教養的新時代神隊友》

 
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文、圖節錄自寶瓶
圖/寶瓶提供
最洞悉、直指女生百年來內心困境的重磅作品。每個女生心裡都有一座名為「應該」的牢籠,囚禁著自己,也監督著所有女生。

內容簡介:這些「應該」,都沒有人逼迫妳,但若妳沒做到,妳往往自責與焦慮不已……這些「應該」,是暢銷書作家周慕姿心理師所說的「文化纏足」。特別令人不忍的是,當很多女生做不到上述例子裡的「應該」時,她們責難自己,覺得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努力,但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纏足,是社會、文化、家庭與個人交織而成,是為了讓一個女生更符合社會期待所撒下的天羅地網。

作者介紹:周慕姿 心理師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一路上也面臨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幫助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搶先試閱:〈覺知:丟掉你的裹腳布〉

綑綁你的是什麼?

綺茵面對丈夫長期、多次外遇,且對待她相當不尊重、輕蔑,其實已經忍受很久。

綺茵說:「我覺得我們之間已經沒有愛了。在家中,我永遠是要待在家裡照顧家、照顧小孩的黃臉婆角色,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處去,我其實已經厭倦這個角色。我自己有經濟能力,也不覺得自己沒他不行。但是我很在意社會對離婚女性的看法,連我自己都覺得,『離婚』代表這個女性可能是失敗的,而且,好像我是『被拋棄的』。這些別人的眼光,讓我無法忍受。』

從綺茵的例子,可以看到「自我的需求」如何被那些一直傳承下來的裹腳布綑綁著,以至於無法做自己最想要的選擇。

綺茵很清楚,自己已經不想留在這個婚姻裡,不想被當成「工具人」。希望自己可以不再被輕蔑地對待,可以被尊重、被愛護,但卻因為他人的眼光,而無法做出自己最想要的決定。

這時候,或許我們就應該把裹腳布指出來,了解它的面貌,清楚它影響我們的方式。

婚姻不等同於女性價值

就綺茵的狀況來說,「裹腳布」有兩個部分:女性若婚姻失敗,就是一個「失敗者」,以及,當離開一段關係時,女性容易覺得,或是被別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

但,這是為什麼?男性為何不像女性,容易有這樣的感受,或被別人這麼評價呢?

社會上對女性的期待,是「必須經營一段成功的關係」,男性是「必須要有成就」,因此「離婚」,在社會眼光中,對男性而言,只代表他生命中的一個面向;而對女性,則可能等於她生命中幾乎全部的面向。

婚姻的好壞,可能就影響別人對女性的定義。

但實際上,社會風氣不停在改變。不過,有時候,最困難改變的,並不是社會,或是身邊的人對女性的看法,而是我們內化了這個「裹腳布」,把它用來綑綁我們自己的內心。

如果女性自己也認為,「離婚」等於「失敗的自己」,就會更放大他人對自己離婚的看法。

但實際上,以現在的社會而言,每個女性的長成,絕對都不是以結婚為前提去學習、培養的。

女性一樣有求學階段,培養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就職後,有自己的工作生涯,累積了經濟能力,拓展了朋友圈……婚姻與孩子,其實只占了長長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果婚姻等同於女性價值,這不是很弔詭嗎?

離婚不等於被拋棄

另外,關於「離開一段關係」,女性會感覺到自己是「被拋棄」的,似乎自己是比較無力、不好的,使得有許多女性更難離開一段關係。

即使那段關係讓自己非常失望,卻會擔心自己不好,難以找到更好的關係,因此「沒魚,蝦也好」地留在原地忍耐。

但實際上,「被拋棄」這個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加諸在女性身上的裹腳布。

例如,若飼養寵物的主人,丟下飼養的寵物不管,我們會說寵物「被拋棄」。父母丟下小孩不管,而小孩還小,還需要父母的照顧,我們也可能會覺得小孩「被拋棄」;可是,如果小孩已經長大,例如已經是三十多歲、有經濟能力的男性或女性,而父親已經六十多歲,父親對孩子說「我要跟你斷絕父子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覺得孩子被父母拋棄嗎?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這麼覺得,為什麼呢?

因為比起父母,長大成人的孩子,可能擁有更多的資源,也能夠照顧自己。特別是,若今天兩人在平等的位置,關係斷裂時,只會讓人覺得「兩人分開」了,而不會覺得「誰拋棄了誰」。

只是,不論是情歌、媒體的戲劇呈現,或是社會價值觀的灌輸下,當男性與女性分開時,時常會認為女性是「被拋棄的」。

這代表著女性一直是較為「弱勢」的一方,不能照顧自己,甚至「只能被選擇」。兩邊的優劣就在這樣的裹腳布下,讓女性不自覺地認為自己需要有一段關係,需要依賴男性,才能是一個「被社會肯定的人」。

但現在女性多半有自己的經濟能力,甚至可能比男性更好,也有面對生活、解決問題,以及照顧自我與他人的能力。

當實質上,並非沒有對方就會活不下去,又何來「被拋棄」之說?兩人分開,也只不過是彼此愛的消逝,或是目標不同,無法相處的結果而已。

所以,當女性需要離開一段關係,記得,那與你的價值無關,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被拋棄,只是因為:或許你們彼此已經漸行漸遠,不再適合,而這是你為了自己的幸福、快樂,所做出的決定。

列出綑綁你的裹腳布:那些「應該」與「一定要」

那麼,要怎麼知道,現在綑綁著我自己裹腳布是什麼呢?

首先,我會建議你,先重新評估你現在的生活,思考有多少決定與選擇,是因為「你自己真的想要」,還是「為了別人的想法、感受」等做的決定。

面對是因為「別人」而做的決定時,練習列出自己「害怕」的理由,然後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這麼害怕這個?這對我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 ▶▶ 閱讀更多 周慕姿《他們都說妳「應該」:好女孩與好女人的疼痛養成》

 
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
文、圖節錄自樂金文化
圖/樂金文化提供
為什麼戒菸每次都失敗?想早起運動卻爬不起來?

我們都想變成更好的自己,但改變卻好困難!

內容簡介:其實你不是懶惰或沒毅力,而是缺乏明確的指令、鮮明的情感,還有對的環境,或是用錯方法,所以改變很難成功。想要養成運動習慣?讓下屬變得不再遲到?還是希望工作團隊更有凝聚力?不論你是要改變自己、改變他人,還是改變組織,只要掌握3層面的行動架構,就能輕鬆改變、無痛成長。

作者介紹:奇普.希思(Chip Heath)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在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擔任組織行為學教授。

丹.希思(Dan Heath)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文學士、哈佛商學院MBA,在杜克大學社會企業精神推廣中心擔任資深研究員。

希思兄弟除了在商管雜誌設有專欄,還曾為微軟、日產汽車等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兩人合著了多本暢銷作品,包含《創意黏力學》《零偏見決斷法》等,他們的書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兩百多萬本。

搶先試閱:〈讓「理智」和「情感」合作,改變就會很容易〉

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葛莉•南達(Gauri Nanda)發明的落跑鬧鐘(Clocky)。它可不是普通鬧鐘,它有輪子。你在每天晚上設好鬧鐘,當早上鬧鐘響起時,落跑鬧鐘會從床頭櫃上滾下來,在房間裡亂竄,逼得你非得起床追著它跑。想像一個畫面:穿著睡衣的你在地上爬行,邊追趕邊咒罵一個四處亂竄的鬧鐘。

落跑鬧鐘確保你沒有機會按下賴床鈕,也讓你避免因為賴床釀成災難。顯然睡過頭是個普遍存在的恐懼,因為售價五十美元的落跑鬧鐘上市前兩年,就賣出了三萬五千個(儘管沒什麼宣傳)。

這項發明的成功讓人們見識到人類的心理。其中一個重點是,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的毛病。一部分的自我(理智面),想要在早上五點四十五分起床,讓自己在上班前還有時間先去慢跑;另一部分的自我(情感面),一大清早在黑暗中醒來,卻蜷縮在溫暖的被窩中賴床,覺得世界上沒有比再多睡個幾分鐘更棒的事。

如果你跟我們一樣,情感面總是在這類的內心交戰中獲勝,看來你也需要一個落跑鬧鐘。這個產品最棒的地方在於,它可以協助你的理智面戰勝情感面,當一個暴走的鬧鐘在房裡四處亂竄,誰還能安穩的躺在床上。

說得直白點:落跑鬧鐘不是為那些理性的人所設計。如果《星際爭霸戰》(Star Trek)中的半瓦肯人史巴克(Spock)(編按:瓦肯人在劇中的設定是能抑制情感的干擾,並以嚴謹的邏輯去思考)想在早上五點四十五分起床,根本不用那麼麻煩,時間一到他就會起床。

人們內在的精神分裂異常詭異,但因為習以為常,也就不以為意。當我們開始新的減肥計畫,會先清空櫃子裡的芝多司起士條和奧利奧餅乾,因為理智面知道,當情感面有了渴望時,往往毫無自制力可言。唯一的辦法是排除所有誘惑。(其實,如果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可以開發出自動躲避減肥者的芝多司,肯定會發大財。)

結論就是:你的大腦無法齊力同心。

其實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大腦隨時都有兩個獨立的系統在運作。第一個是所謂的情感面,屬於直覺層面,感受痛苦與歡樂。第二個是理智面,也可稱為反思和意識系統。理智面讓你懂得深思熟慮、重分析、並展望未來。

過去數十年來,心理學家對這兩個系統的研究成果豐碩,但人類對自身的內在衝突早已有所自知。柏拉圖認為,人的大腦中有個理智的馬車伕,他得駕馭一匹桀驁不馴的馬,「唯有用馬鞭、馬刺伺候,才能勉強使其就範。」佛洛伊德則是闡述自私的本我與自律的超我(還有協調兩者的自我);近代則有行為經濟學家將這兩個系統稱為計畫者和行動者。

但對我們而言,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dit)在其精彩的著作《象與騎象人》中,對兩者緊張關係的比喻最為貼切。海德特表示,人類的情感面是一頭大象,理智面則是騎象人。騎象人手握韁繩,坐在大象身上,看似是領導人。但相較於大象,騎象人的身形實在太過矮小,因此他對大象的控制力並不穩定。每當六噸重的大象和騎象人對前進的方向有不同的看法時,騎象人完全不是大象的對手,注定會敗下陣來。

大多數人對於我們內心中的大象壓制騎象人的情況都非常熟悉。倘若你曾睡過頭、吃太多、半夜忍不住打電話給前任情人、做事拖拖拉拉、戒煙失敗、偷懶不去健身房、因為憤怒說出後悔的話、放棄西班牙文或鋼琴課、因為害怕不肯在會議上發言,就意味著你有過這樣的經驗。還好沒人在一旁打分數。

大象(人們的情感和直覺面)的弱點明確可見:懶惰又膽小,往往尋求當下滿足(甜筒),而非長期回報(身材苗條)。當針對改變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成果時,通常是大象的錯,因為人們所追求的改變多半要藉由犧牲短期利益,來換取長期回報。(為了明年的資產負債表能有更好的表現,我們現在努力削減開支。為了明年能有更好的體態,今天的我們忍痛不吃冰淇淋。)改變之所以經常失敗,是因為騎象人無法讓大象乖乖朝著目的地前進。

騎象人的優點正好與大象及時行樂的行徑相反,他擅長跳脫當下,思考並規劃長遠的未來(這些都是你的寵物辦不到的事)。

但令人意外的是,大象也有極大的優點,而騎象人也有致命的弱點。大象不見得總是壞蛋。諸如愛與憐憫、同情與忠誠,都是大象所掌管的情緒。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傷害的強大本能,也來自大象。當你必須為自己挺身而出時內心的那股激動,也是出自大象。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正在考慮做出改變,大象才能負責完成任務。無論你的目標是否崇高,都需要大象的能量和動力才能達成。這個優點正好對照出騎象人的弱點:原地踏步。騎象人往往過度分析、想太多。你很可能認識一些有騎象人毛病的人:你的朋友可以為了晚餐要吃些什麼,掙扎二十分鐘;你的同事花了好幾個小時腦力激盪,卻遲遲無法做出決定。

如果你想做出改變,就得兩頭並進。由騎象人提供計畫與方向,大象提供動能。因此,如果你找到了團隊的騎象人,這些人只有理解力,沒有行動力。如果你搞定的是團隊的大象,他們空有熱情,卻缺乏方向。無論是哪種情況,各種缺失都足以阻礙改變。一頭不情不願的大象和一個原地踏步的騎象人,都讓改變無從發生。但當大象和騎象人同心協力,改變可以是件容易的事。 ▶▶ 閱讀更多 奇普•希思, 丹•希思 《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

 
閱讀筆記
問津:時間的支流/羅記桃花源,黑衣故事雲
楊宗翰聯合報
《問津:時間的支流》書影。(圖/聯合文學提供)
推薦書: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聯合文學出版)

羅智成(1955-)總也不老。自從林燿德以「微宇宙的教皇」為題評述羅智成詩作後,這位酷愛一身黑衣打扮的教皇,就是許多五、六、七、八年級文青的心頭好,閱讀書單裡永遠都有「我愛羅」的特殊位置。羅智成總是貪玩。因為愛玩好動,這位精力旺盛的創作者自行判定「大腦過動」,而且除了上個世紀九○年代的一段空白,他就算再怎麼忙於戀愛、家庭、編務、公職、事業,寫詩就是他的終生勞作,也是他的休閒娛樂。早年《聯合文學》曾替羅智成製作「無法歸類的創作者」專輯,我倒覺得他不只是無法歸類、拒絕歸類,應該說羅智成一直在反思創作如何歸類,與探索詩究竟有何邊界?從二○○五年啟動迄今的「故事雲」書寫計畫,應當就是這位跨界詩玩家的暫時解答。他在《迷宮書店》(2016)裡嘗云,這個計畫欲「透過故事或劇本的創作,探索參與其他的藝術或影藝形式的可能」。同處他也提及,在繳出《迷宮書店》之前,已經完成〈桃花源〉等作與早期詩篇〈說書人柳競亭〉的劇本改編。明乎此,便知《問津:時間的支流》(2019)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羅記版本桃花源最新樣貌——情節跌宕中敘述者彷彿藉問津一事,持續叩問:何謂「理想」?怎分新/舊?該走還是該留?是建構抑或解構?

羅智成《問津》跟洛夫《漂木》(2001)皆逾三千行,可視為新世紀以降台灣現代詩史,在這廿年間收穫的兩大長詩鉅作。不同處在洛夫筆下心繫家國命運,轉化個人際遇,終成《漂木》之天涯美學;跟洛夫一樣祖籍湖南的羅智成,《問津》以帶長輩溯源返鄉/返湘為本事,從昔日祖父的恍惚夢境開篇,連結到奶奶想回老家「永周邑」之願。後者是詩人以當代心智來塑景,拓展而成的桃花源想像。此地久與世隔絕,得等待每六十年一次的穀雨之時,趁春水大漲跟「無若溪」雙源合流,才能從中覓出蹊徑。敘述者在陪奶奶回家的過程中,方知六十年前原來在此處實習做「司命」(掌管占卜與鬼神之事)的她,與因傷昏迷而誤入桃花源的軍官相戀。奶奶因愛想要出走(「我義無反顧/干犯所有的禁忌/愛情已徹底點燃了我/女巫的基因」),打算私締盟誓的二人,終於逃離了沉睡的永周邑。可是這段遭遇不能向人訴說,只得由兩人孤立承擔,「而孤立也是/我們愛戀最完美/最完美的形式了……」。

羅智成的企圖,當然不會止步於一則淒美愛情故事。陶淵明〈桃花源記〉述及晉武陵漁人誤入後,隱士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既要成為新問津者,就得以詩筆建築「永周邑」細節,甚至包括「位權」跟「貨權」等新創概念。羅智成除了發揮想像構圖著色外,也參考過湖南古城鎮、新店、烏來、石碇、太魯閣、客家土樓,今古拼貼,真幻相濟,難怪詩中敘述者說,穿越樓宇廂房時「感覺夢越作越深了」。《問津》中帶入的環境、生死、胡漢之別、建築形式、紀年方法等,可以看出羅智成有意嘗試讓「詩」走得更深、更細,也更遠。值得注意的是,從《傾斜之書》中的〈問聃〉、〈離騷〉,到《擲地無聲書》中的「諸子篇」系列作,羅智成詩中的先秦圖像一直為愛詩人津津樂道。這次《問津》中寫道「被夢寐以求的古代」、「我的先秦時代終於有聲音了」,可視為詩人對往昔之先秦圖像,一次更豐沛完足的造型塑影。

既然被列入黑衣教皇的故事雲系列,就難掩欲將其與小說或劇本創作揉雜的企圖。四月十三日晚間在華山紅館的《問津》發表會上,由多位詩人文友交錯朗誦書中段落,搭配魅惑樂音繚繞,現場氣氛頗有「在時間的支流」,錯入桃花源的恍惚感。「天堂的門已經打開/滿眼繽紛、桃紅的粉彩/將他凡間的視野完全遮蓋」,吾人若能認同以詩跨界,在小說、音樂、戲劇、聲光、氣味聚合的故事雲中,當可體會彼時祖父的驚訝與感受,並能進一步確立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樣貌。 ▶▶ 閱讀更多 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

 
附身故保證年金險 安心養老
退休金空窗期來襲,若勞工選新制,55歲離開職場,65歲才能領到退休金,拒當「下流老人」,附身故保證投資型保單崛起,成為保險業界明日之星。

IG美到無敵!超浮誇玫瑰花義式手工冰淇淋藏身台南安平
近日全台壟罩在超級炎熱的紅色酷夏,放假來安平老街閑散逛逛走走,有人潮聚集在一間小小的手工冰淇淋店,享用著一支如藝術品般的玫瑰花或卡通冰淇淋,IG打卡更是浮誇到美翻天。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