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貨櫃海運價 看到今年第15漲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1/07/12 第515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貨櫃海運價 看到今年第15漲
記者邱馨儀、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貨櫃海運業本周起將迎來兩次「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GRI)上漲,包括7月15日、8月1日起,遠東到北美運價中,單次每櫃加價上看2,000美元,GRI第15連漲箭在弦上,估國內海運三雄長榮(2603)、陽明、萬海也將跟進。

據悉,今年上半年貨櫃海運GRI已13度調漲,每次漲價額度每TEU(20呎櫃)900-1,800美元、每FEU(40呎櫃)1,000-2,000美元不等;近期,海運市場針對GRI已確定將再漲兩次,迎來第15漲,漲價額度至少與過去單次漲額相仿,甚至有過之。

在運價持續上漲的加持下,法人預估,海運三雄加總的市占率雖僅不到一成(9.9%),但獲利率維持高檔,上半年淨利可望來到1,650億元,有望勝過已經公布第2季獲利成績的大陸中遠海運,甚至挑戰龍頭馬士基的上半年獲利絕對數字。其中,中遠在國際市占率達12.4%,是亞洲第一大航商,上半年淨利逾人民幣370億元(約新台幣1,590億元)。

對於7、8月GRI續漲,不受美國官方關切的影響,業內人士說,美國總統拜登近期關注美國出口競爭力問題,特別簽署「反壟斷」行政命令,其重點聚焦在勞工、醫療保健、科技、農業等領域等有關問題,而海運業屬全球競爭行業,拜登也親自在推特上說明他的本意在「維護自由競爭」,而最大航商市占率僅不到17%,一者航商本身非拜登關注的對象,其次國際運價也非其關注的項目。

業內人士指,拜登近期針對反壟斷簽署行政命令,針對運輸一項約束航商收取貨櫃在美國內陸的延滯費用(D&D),但非指國際海運運價,否則FMC(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也不會准許8月附加費調漲。

業界認為,近兩日市場對海運的錯殺,可望恢復正常。

根據上周五(9日)SCFI最新資料顯示,貨櫃運價綜合指數達3,932.35點,創歷史新高紀錄。遠東到美西航線每FEU運價5,024美元,上漲80美元,漲幅1.6%,續創新天價,而遠東到美東每FEU運價大漲102美元,來到9,356美元,漲幅1.1%。

特別的是,海運業界認為,本季是貨櫃海運的傳統海運旺季,歐美大型零售商的庫存維持低水位,為了加緊鋪貨、補庫存水位,為耶誕的購物季加緊採購,換言之,今年運價的天花板在哪裡,沒有人知道。

 
拜登 恐成推升海運運價大魔王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總統拜登要查貨櫃滯留、滯期(D&D)費,抑制其費用以降低出口成本,提升其國內企業的出口競爭力。但業內人士特別提醒,少了D&D費用約束,貨櫃周轉率恐續降,將讓缺櫃問題雪上加霜,換言之,拜登可能是推升下一波海運運價暴漲的大魔王。

美國企業不滿航商收取貨櫃滯留、滯期(D&D)費用,近期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調查。對此,世界海運理事會(WSC,World Shipping Council)發表聲明指出,把這問題歸咎航商是找錯對象、用錯方法,D&D費用的關鍵在於疫情所導致的缺工、鐵路與陸運壅塞。

所謂的D&D費用,是航商為了加快回收美國境內的空櫃,所祭出的非常手段。因為疫情,讓美國碼頭工人、陸運司機大減,運能也隨之匱乏,導致貨櫃一進美國境內像丟到海裡,若不用D&D費用約束,回收空櫃遙遙無期,缺櫃問題就無解,更不利於美國出口。

因此,業界預期,美國官方出手干預航商收D&D費用,貨櫃恐將一去不復返,使美國物流壅塞的問題更嚴重,更不利出口,而面對耶誕旺季將至、美國進口需求孔急,若航商不收D&D費用,缺櫃問題會更嚴峻,恐讓運價漲翻天。

 
遭減薪者注意了! 全時勞工生活補貼1萬元開放申請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三級警戒下致百業蕭條,勞動部「全時受僱勞工生活補貼」今天上午10時開放申請,只要就業保險投保薪資達一定條件,5或6月薪資減逾2成,便可領1萬元生活補貼。申請網站: https://mol-10000.wda.gov.tw

勞動部8日發布「勞動部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辦理受僱勞工生活補貼計畫」。針對今(110)年4月30日已參加就業保險,且月投保薪資在24,000元(含)以上至34,800元(含)以下,其5月或6月全月薪資較4月份受僱於同一雇主之薪資,減少達20%以上,且減少薪資月份當月月底在職者,發放一次性之生活補貼1萬元。此外,基於政府資源有限,勞工不得重複領取政府機關相同性質之補助、補貼或津貼。本次放寬的對象,受理申請期間自7月12日起至8月31日止。

勞動部表示,由於政府資源有限,符合所規定投保條件及薪資減幅的勞工,若有以下情況者,亦非屬本計畫補貼對象:

一、110年4月30日同時在職業工會或漁會加保勞工保險者,因其已有其他紓困方案予以協助。

二、正在留職停薪但依法令規定得以繼續參加就業保險者,因現況非實際在職狀態,不因疫情而有差異。

為了讓符合本計畫資格的受僱勞工能儘快領到這份生活補貼,同時避免因請領作業引發群聚效應,影響防疫工作,本次申請作業依循行政院補助從簡、核發從速之原則,採線上申請,符合資格者可至計畫網站(https://mol-10000.wda.gov.tw)提出申請。

考量就業保險6月份之資料尚未全部納整完畢,故採取二階段方式辦理。第一階段,自7月12日10點起,開放「5月份」薪資符合紓困條件的勞工申請;第二階段,自7月23日10點起,開放「6月份」薪資符合紓困條件的勞工申請。

此外,縱使「5月份」及「6月份」薪資皆符合紓困條件,仍僅得請領一份。為便利民眾申請,系統資料庫中已建置符合投保薪資及限制條件者名單,減薪比率符合本計畫規定之民眾,只要於系統輸入身分證字號/居留證號及4月與5月或6月之薪資,系統將自動試算減薪比率,達20%以上者再上傳各月薪資證明影本,即可完成申請程序。申請案必須經過審查,符合資格者,補貼款將直接匯入勞工本人金融機構帳戶。

少數符合資格,但無法上網、無金融機構帳戶或有其他原因無法順利透過線上申請者,可電洽「0800-885-123」免付費諮詢專線,將另外提供紙本申請管道。

●若想進一步暸解計畫相關資訊,可至勞動部官網/疫情紓困專區(https://www.mol.gov.tw/topic/44761/48532/?roleL1=51515)查詢,也可撥打「0800-885-123」免付費諮詢專線洽詢。

 
央行紓困中小企 核貸3,246億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內疫情嚴峻,嚴重衝擊中小企業營運,中央銀行祭出4,000億元中小企業專案貸款、協助企業度過資金難關;根據央行統計,截至今(2021)年7月8日為止,本國銀行合計受理23.2萬戶、金額為3,451.5億元,核准22.4萬戶,金額為3,246.7億元。

央行資料顯示,央行中小企業專案貸款,排名前五大清一色為公股銀行,以核准金額而言,合作金庫辦理戶數近4.2萬戶、金額769億元拔得頭籌,且遙遙領先其他同業。

第二名為台灣中小企銀,核准戶數近2.9萬戶、金額394億元。

拿下季軍的國銀龍頭台灣銀行,核准戶數近2萬戶,金額為319億元。

三商銀的華南銀行、第一銀行分居第四及第五大,核准戶數分別為2.2萬與近2.4萬,核准金額為302與272億元。

央行中小企業紓困貸款分成三種,其中,A方案為新承作貸款且移送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保證達九成以上,貸款額度最高400萬元。目前為止,國銀合計核准5.3萬戶,金額為1,002.3億元。

B方案則是新承作貸款且徵提其他擔保品者,額度最高1,600萬元,目前核准3.9萬戶,金額為1,625.6億元。

C方案為借款人為小規模營業人的新承作貸款,且移送信保基金保證十成,銀行核准金額為13.1萬戶,金額為618.8億元。

為協助企業正常營運,央行於去(2020)年3月19日理事會決議通過銀行辦理中小企業貸款專案融通,以加強銀行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辦理紓困,降低疫情對經濟及金融的衝擊。

自去4月開辦以來,金融機構受理金額已逾3,000億元,著眼5月中下旬以來國內疫情升溫,央行6月宣布增撥1,000億元額度,由原先的3,000億元提高至4,000億元,企業申貸案件的期限也由原來的今年6月30日延至今年底。

央行在6月下旬進一步宣布,小規模營業人C方案每戶貸款最高額度,由50萬元提高至100萬元,且對於前已申請本專案貸款者,如仍有資金需求,可再向銀行申請貸款,且不限一次。

 
央行小商家紓困貸款 小規模營業人受惠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2021)年7月9日,中央銀行小規模營業人C方案累計核保13萬戶,融資金額為643.6億元,其中八家公股銀行合計辦理9.6萬戶、核保466.8億元,占比高達72.5%,其餘民營銀行合計僅約24%,信用合作社與農漁會合計約3.4%。

央行業務局局長蕭翠玲先前指出,據統計,申請央行紓困貸款的前三大業別為批發零售、製造業和服務業,其中C方案為有稅籍登記、2019年以來有任何一個月的銷售額未達20萬元的小規模營業人,因此,這次受災最重的小商家,像是食品、飲料、農產品等零售批發,或是小型餐飲店等,皆可受惠。

以央行小規模營業人C方案而言,八大公股行庫裡仍以合庫奪冠,核准2.1萬戶、金額105.8億元;台灣企銀核准2萬戶、金額99.1億元居次;一銀核准1.6萬戶、金額79億元排名第三。在民營銀行部分,台北富邦銀行核准戶數6,359戶,金額28.8億元,排行第一。

蕭翠玲表示,C方案去年4月上線,貸款平均核准金額為47萬元,距離50萬元的上限僅剩下3萬元額度、不敷使用,因此,央行決定放寬額度至100萬元;若再加計經濟部的紓困貸款,小規模營業人最多可籌措到150萬元的貸款。

 
國際財經要聞
極端氣候衝擊 美損失慘重
編譯王巧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遭逢熱浪侵襲,導致加州野火延燒,威脅西部的葡萄園收成。今年來除了酷熱逼人,乾旱及嚴重風暴也在各地造成災情,極端氣候使導致美國上半年經濟損失近300億美元。美國經濟過去40年來已因氣候災害而損失2兆美元。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國家環境資訊中心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平均氣溫為華氏72.6度(攝氏22.56度),是127年有紀錄以來最熱。

NOAA在最新報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因重大氣候災難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

美國熱浪導致加州野火範圍蔓延,使西岸的葡萄農面臨新威脅:大量吹來的濃煙,可能衝擊葡萄收成。

NOAA追蹤從今年1至6月的八種重大天氣及氣候災害,每一種都使美國經濟損失至少10億美元,累計上半年的經濟損失略低於300億美元。

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應用氣象學家史密斯指出:「氣候災害在下半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比上半年還高,因為美國將遭遇颶風、乾旱和野火的衝擊,就像最近幾年我們所看見的情況。」

 
南韓越南擴大封鎖措施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亞太地區新冠疫情再起,正使各國加強防疫封鎖措施。南韓新增確診病例連三天超過1,300人,大首爾地區12日起將加強防疫限制,越南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創新高,將擴大封鎖範圍,澳洲雪梨則可能延長封鎖。

南韓11日新增確診病例為1,324例,包括1,280名本土病例,為該國疫情爆發以來,首度連三天新增確診人數都超過1,300人,且染疫人數可能持續增加。

當局12日起將提高首爾、京畿道及仁川防疫警戒層級到最高的第四級,晚間6時後禁三人以上私下聚會,娛樂場所須關閉,餐廳則可內用到晚間10時,為期兩周。

越南11日新增1,953例,為歷來單日最多,也是連七天破千例,主要都是在疫情震央的胡志明市,政府也宣布芹苴市12日起將限制移動兩周;胡志明和河內都已實施防疫封鎖。泰國同日增加9,539名病例,為疫情爆發以來次高。

馬來西亞11日新增9,105例確診病例,雖較10日的9,353例減少,卻仍高於9,000人,使該國總染疫人數達到約83.6萬人。

澳洲仍苦於遏制Delta新冠變種病毒所引發的疫情,雪梨的目前實施的防疫封鎖措施可能在7月16日到期後,可能會再延長。

 
房價飆升 全球央行頭大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房價飆升,正在考驗各國央行如何收回刺激措施的能力。從長遠來看,若央行退場的時間太晚,恐將促使房價進一步上漲,並加劇對金融穩定的擔憂;若央行撤回刺激措施的力道太猛,將擾亂市場並拉低房價,進而威脅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復甦。

彭博資訊報導,紐西蘭、南韓和加拿大的央行官員將在本周召開利率決策會議。這些國家節節上揚的房價,正使央行承受壓力,須想辦法讓一般勞工買得起房子。央行決策官員對房市泡沫爆破造成的金融危機仍記憶猶新,因此,隨著經濟成長,部分央行在討論放慢資產收購步調、甚至是升息時,如何抑制飆漲的房價,成為最需深思熟慮的難題。

瑞穗總合研究所經濟學家、前日本央行理事門間一夫說,大多數央行將會逐步撤回疫情時期的支持措施,但如何在退場時不會傷害到房貸戶,將是一大挑戰,「貨幣若用於某些特定目的,例如抑制房市活動等,恐怕造成其他問題,像是過度抑制經濟復甦」。

不過,若央行不出手抑升房價,又會衍生其他風險。彭博經濟分析顯示,當前房市已閃現類似2008年泡沫的警訊,恐怕引發金融失衡的問題,並使不平等惡化。

由於許多經濟體仍在努力應付疫情或緩慢的貸款成長,央行官員或許可以尋求升息以外的替代方案,例如調整貸款成數(LTV)的限制,或是調整房貸的風險權數,這就是所謂的總體審慎政策。但這些措施不保證會成功,因為房屋供應不足、政府的稅務政策,也都是影響房價的重要變數。

萊比錫大學教授施納伯認為,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央行停止進一步擴大資產負債表,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非常慢且漸進方式調升利率。

 
G20示警 變種病毒拖累復甦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20國集團(G20)財金首長發布聯合公報警告,新冠變種病毒和疫苗接種速度不均,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復甦,並首次認定碳定價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工具之一。G20也支持把全球最低企業稅率設定為15%,象徵美國財長葉倫取得一大勝利,接下來的挑戰在於如何說服國會接受。

G20財金首長表示,新冠變種病毒和疫苗接種速度不均,可能會拖累復甦,因此將繼續支持經濟成長,以確保經濟復甦站穩腳跟,「這波復甦的特點是個國家之間、及國內(地區)之間的高度分歧,也仍面臨下行風險,特別是變種病毒的傳播」。

G20承諾將動用所有政策工具對抗疫情,並同意避免實施新的移動限制措施。

葉倫11日也說,她「非常擔心」Delta等新冠變種病毒對全球經濟復甦所造成的風險。

其他議題部分,G20也首度認定,碳定價是對抗氣候變遷的潛在工具之一,朝推動碳定價的構想、及協調減碳政策跨出一小步,但各國並未對實現淨零碳排的時間點達成共識。

G20也支持把全球最低企業稅率定在至少15%,也同意各國政府向跨國企業課徵更多稅負,接下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將擬出更多關鍵細節,力拚在10月的G20峰會達成最後決定,並在2023年前實施。

這也象徵葉倫取得一大勝利,現在的挑戰則是如何說服美國國會接受。她11日開始列出推動國會支持的大略時間表,有意分兩階段推動,先在預算案中納入15%最低企業稅率。

若葉倫想讓此案成為法律,在國會必須獲所有民主黨議員力挺,甚至必須爭取部分共和黨議員支持這項法案。然而,共和黨強烈反對稅改案,認為這會導致美國流失就業機會,拖累經濟成長。

 
高盛:科技股下半年有撐
編譯黃嘉洵/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經濟成長趨緩疑慮導致經濟重啟概念股遭遇賣壓,投資人再度擁抱科技股,帶動蘋果、微軟、亞馬遜等科技業大咖的股價先後飆上歷史新高,且高盛看好下半年科技股有望獲得支撐。

華爾街日報報導,沉寂數月的大型科技股,近來吹起反攻號角,蘋果股價9日收盤創歷史新高,微軟和亞馬遜的股價也分別在7、8日寫下歷來新高。

Bespoke投資集團的數據顯示,美股標普500指數自5月12日谷底勁漲7.3%,且蘋果、亞馬遜、Google、臉書、微軟、Netflix、輝達、特斯拉等八大科技業巨擘,共計貢獻超過一半的漲幅。

科技股近來大幅上漲,與今年稍早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此前投資人撤出公債市場,大舉買進美國經濟重啟概念股,因而帶動能源、大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等類股大漲。

但近來經濟重啟概念股遭遇賣壓,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降至2月以來最低水準。部分投資人和分析師表示,對美經濟復甦展望趨於悲觀,認為經濟可能難以持續強勁復甦,主要是Delta變種病毒蔓延,過去一周的經濟數據也欠佳。

近來科技股強勢表態,有望再次上演2020年的多頭行情。

 
要聞
未分配盈餘投資抵減 注意期程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企業將未分配盈餘拿來實質投資,可享有租稅優惠。財政部高雄國稅局提醒,若投資項目是在申報繳納日後才完成,記得應在完成投資日起一年內,向稽徵機關申請退稅。

依據《產業創新條例》第23條之3規定,公司以未分配盈餘進行實質投資,應在盈餘發生當年度次年起三年內完成投資興建或購置供生產或營業用的建築物、軟硬體設備或技術,且實際支付金額達100萬元以上,可在計算未分配盈餘時,列為減除項目,免加徵營所稅。

國稅局提醒營利事業務必留意相關期程。舉例來說,甲公司2018年應加徵營所稅的未分配盈餘合計為2,000萬元,打算以此盈餘來新建廠房,於是在2019年8月簽訂工程合約,投資總額達2,500萬元。

到2020年5月應申報2018年未分配盈餘時,甲公司已支付工程款1,500萬元,但新建廠房尚未完工,還不能列報減除,2,000萬盈餘應先加徵5%營所稅,也就是100萬元;等到隨後剩餘款項支付完畢,且在2020年9月1日經營建署核發使照,甲公司可在一年內申請更正未分配盈餘申報,將先前繳的100萬元稅款申請退回。

 
烏龍稅單請求權 不應設時限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財政部修正《稅捐稽徵法》,上會期已送出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完成初審,不過針對「烏龍稅單」的退稅請求權是否應該設立時限,朝野立委與財政部態度分歧,仍待黨團協商。立法院法制局近期發布研究指出,財政部修法版本設定十年期限,無疑是倒退之舉,應維持現狀不設時限,方為公允。

稅捐稽徵法大翻修,針對不正當方法逃漏稅的刑事罰則,罰金從現行6萬元一舉提高到1,000萬元,另針對情節重大者,最高可罰1億元,相關條文都順利獲得立委支持,通過初審。不過朝野立委最關注的,不外乎稅捐稽徵法第28條有關退稅請求權時限,俗稱「陳長文條款」。

立法院法制局指出,2009年律師陳長文因政府機關錯誤,導致其溢繳房屋稅長達15年,當時稅捐稽徵法卻規定只能退稅五年,引發輿論嘩然,隨後修法改為若因政府錯誤所致,退稅期間無限制。

然而財政部這次修法,又將無論錯誤在於納稅人或政府機關,溢繳稅款退稅請求權一律拉為十年,立法院法制局認為,此修法顯已對納稅人造成不利後果,無疑是倒退之舉,更何況租稅屬高度專業,納稅人居於相對不利地位,溢繳稅款屬政府不當得利,理當溢繳多久就退多久。

 
餐飲業求生 寄望三倍券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餐飲業慘兮兮,近來社交群組又傳出政府部會擬解封後,比照去年三倍券再推振興加碼方案,業者期待因此出現去年「報復性消費」,以挽救生計,從去年經驗來看,若再祭三倍券方案,對餐飲營收可望有月增三成的提振效果。

政府去年7月15日推出三倍券振興方案,祭出551億元預算。聯合信用卡中心統計,三倍券上路後,連續帶動國內7月、8月餐飲刷卡金額明顯增加,連二個月刷卡金額破300億元,8月最高峰時更較4月谷底成長近34%。

據網站公布資料的統計,去年4月國內餐飲刷卡金額創下當年最低紀錄,單月國人不分收入級距共消費刷卡金額246.34億元,7月三倍券振興方案只推出半個月,單月餐飲刷卡金額就衝高至303.35億元,至8月更創下當年度最高的329.93億元。

不只餐飲刷卡高低月相差33.93%,消費筆數同樣從去年4月2,900萬筆提升至8月3,649萬筆,增逾四分之一。

去年8月最高峰時,信用卡在各類消費金額刷破2,000億元大關,餐飲類受惠,金額占整體比重16.46%,筆數占比高達32.08%,等於每刷三筆就有一筆用在餐飲消費,是振興三倍券主要受惠族群之一。

 
公銀搶宅商機 強打回饋牌
記者陳芝瑄/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公股銀行近年積極搶攻消金市場,看準疫情期間民眾宅在家的消費商機,推出網購、美食外送等高回饋吸引顧客,跟消金強項的民營銀行一較高下,像是彰銀就推出網購、外送最高11%回饋,一銀也推出美食外送最高20%的回饋。

疫情催化線上消費,根據最新調查顯示,2020年台灣平均每人每月網購消費金額3,217元,與前年相比成長近20%,而聯卡中心餐飲外送大數據、NCC串流調查皆可發現,消費者宅在家追劇、玩遊戲及叫外送已成為現今降低接觸下趨勢。

為了搶改疫情「零接觸」金融消費市場,公股行庫打出各項現金高回饋,像是彰化銀行(2801)發行「My購卡」,祭出一般消費國內外1%現金回饋無上限,另再祭出網購消費加碼國內外2%、新卡首年網購再多1%,而只要持卡人有彰銀的數位帳戶且存款平均餘額達2萬元,國外網購就能再加碼1%,也就是說活動期間最高可享國內4%、國外5%不限通路的網購現金回饋,每月回饋上限為300元。

彰化銀行表示,除原有的回饋外,還針對周六、日在四大指定數位通路刷卡消費,即可享有最高11%現金回饋,包含電商購物、美食外送、影音串流和遊戲等,加碼回饋上限為每月200元,與原卡片上限分開計算。

而華南銀行「i網購生活卡」則是一般網路消費皆享2.5%現金回饋,若申辦電子帳單並於指定通路消費,如外送平台及影音平台消費,即享有8%超高現金回饋,每期帳單回饋上限為200元。

除了網購,第一銀行則鎖定外送商機,推出新戶透過線上辦理指定新卡,核卡後於美食平台、影音平台等刷卡消費,就能享有防疫特選通路10%的刷卡金回饋,若是再搭配「桃園市市民卡聯名卡及桃園市認同卡」還能再享有國內消費現金回饋最高10%優惠,其中每戶上限500元,也就是說這兩項加總最高享有20%回饋。

 
壽險三個利多 獲利好補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國際景氣復甦、資本市場表現亮麗,加上美元反彈走強等三利多,激勵金控旗下人壽公司6月獲利大進補,國泰人壽、富邦人壽獲利均寫下多項歷史新高紀錄。

國壽6月稅後純益114.8億元,今年前六月累計稅後純益達775.2億元,年增292%,創歷年新高紀錄。國壽指出,本月投資績效良好,避險成本管控得宜,保險本業死差、費差呈現穩定獲利,商品布局策略切中市場需求,帶動營運續創佳績,6月初年度保費及初年度等價保費分別為104億元及28億元,皆穩居業界第一。

富邦人壽今年上半年稅後純益超越去年全年獲利,6月單月獲利與累計前六月獲利均締造新猷。富邦人壽6月稅後純益為93.77億元,年增245%,累計前六月稅後純益657.06億元,年增181%,主要受惠於資本市場操作表現良好。

富邦人壽指出,6月台股反映歐美復甦商機,大盤指數緩步上揚,富邦人壽維持彈性操作並持續實現投資獲利,帶動人壽淨值逾5,700億元創新高,淨值比率高於10%,RBC初估超過300%,資本水準維持良好。

 
餐飲刷卡消費 向下急墜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聯合信用卡中心公布最新統計顯示,今年4月整體民眾花在餐飲刷卡消費金額只剩183億元,年減25.6%,平均每筆簽單只刷632元,5月疫情更嚴重,屆時餐飲刷卡金額恐下探140億元,可能會是有紀錄以來單月最低紀錄。

5月本土疫情擴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實施三級警戒,餐廳只能外帶不能內用,影響餐館收入,從經濟部公布5月餐飲消費較4月下滑幅度,應可預知5月信用卡餐飲消費刷卡金額慘狀。

今年4月國內經濟復甦,包括衣住行育樂、百貨等各行各業刷卡金額普遍都較去年顯著增長40%到162%,主要是去年4月正值疫情高峰,比較基期甚低,金管會公布4月國人刷卡金額2,349億元,是近五年來同期次高,但餐飲業刷卡金額反其道而行,不增卻減逾25%。

不料餐飲業今年3月到4月承受內外利空因素夾擊,先是油料、運費大漲,加上國內大旱,米價創61個月新高,雞蛋等基本食材大漲一波,物價上漲因素大增餐廳營運成本,部分調漲售價,而變貴後,很多民眾不肯埋單或減少出門外食,影響民眾刷卡的餐飲消費金額。

聯卡中心資料顯示,國人4月餐飲業消費只刷183億元,相較去年同月246.34億元,減少63億餘元。聯卡中心餐飲定義包括食品類、中西餐點、日韓料理及飲食小吃等。

而餐飲類占整體各類刷卡金額比重只剩不到9%,跟去年同月國人有近15%刷卡用在餐飲消費,明顯衰退。

從信用卡消費筆數角度來看,今年4月跟去年同期約都有2,900萬筆左右,變化不大,但金額卻大減25.6%,顯示民眾不願花太多錢在餐飲,平均客單價明顯下降。

今年4月平均每筆餐飲刷卡金額632元,跟去年同月每筆849元比,每筆消費少217元。今年3月每筆餐飲刷卡只剩600元,若以一家四口計,等於吃一餐每人只肯花150元。

而這數字還在爆發大規格本土疫情前,三級警戒衝擊,餐飲營業額5月將難避免雪崩式下滑。以經濟部甫公布5月餐飲業營業額月減23.7%來看,餐飲刷卡金額恐進一步下探至140億元左右,挑戰聯卡中心2014年有紀錄來最低數字,相較去年8月振興三倍券上路最高峰時的329億元,腰斬一半以上。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