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出口連14紅 寫五驚奇


【會計研究月刊電子報】為您建立以簡馭繁的思考邏輯,解讀會計、財務、金融等趨勢走向,掌握財經專業脈動!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1/09/08 第519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財經專題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出口連14紅 寫五驚奇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財政部昨(7)日公布8月出口395.5億美元、進口360.8億美元,雙雙再創歷年單月新高。其中出口年增26.9%,連14紅,包括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機械等四貨類出口值都創單月新高,寫下五驚奇。

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分析出口四大利多,第一是全球生產活動復甦,增補庫存效應;第二是5G通訊等新興科技及數位轉型商機;第三則是消費性電子新品如iPhone新機等備貨潮及旺季效應顯現;最後則是國際原物料行情走高,價量齊揚。

總結前八月進出口表現,蔡美娜表示,無論從規模或市場觀察,都呈現「遍地開花」的意味,包括總出口、總進口、對五大市場出口等,規模值都是歷年同期新高,且是近11年最強勁表現。

從出口貨類觀察,8月仍維持科技、傳產齊頭並進。電子零組件8月出口以152.2億美元改寫單月新高,年增21.9%,已連28紅,其中積體電路出口也續創新高,主要受惠於各類晶片需求強勁並直接反應到價格;此外東南亞疫情嚴峻,被動元件、封測廠也受益轉單效應。

8月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54億美元,也創單月新高,年增17.2%,雖受長短料衝擊導致部分出貨遞延,但美國、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遠距需求維持不墜,有效挹注出口。

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則受惠於歐美等主要國家推動基礎建設,加上大陸、俄羅斯限制鋼材出口推升鋼價;機械出口成長則來自於半導體機械、醫療、自動化設備等需求。這兩項貨類規模也是單月新高,年增率分別達50.3%、39.6%。

值得留意的是,光學器材8月出口雖維持11%的正成長,但成長幅度在各貨類中敬陪末座。

蔡美娜分析,歐美經濟解封後,民眾從室內走向戶外,宅經濟有降溫趨勢,加上貨運成本高漲,終端廠商下單保守,面板價格漲勢從高點滑落,是下半年變數較大的出口產品。

展望未來,蔡美娜引用主計總處預估指出,單月出口規模超過300億美元已成為新常態,第4季不排除有機會單月跨過400億美元大關;至於9月因中秋假期,工作天數比去年少兩天,推估9月出口年增率約在23%至27%之間,規模落在378億到390億美元,仍有機會是歷年單月前三高。

 
財經專題
今年第三度 8月CPI衝破2%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主計總處昨(7)日發布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36%,是今年來第三度突破2%通膨警戒線。針對揮不去的通膨疑慮,主計總處仍重申,國內無通膨現象,近期CPI漲幅略高屬於短期因素,第4季就會緩步往下。

今年CPI年增率在4月、5月、8月均超過2%,高點在5月的2.45%,主計總處認為,8月CPI年增率再度衝破2%,主因蔬菜受天候影響,量減價揚,且油料費的低基期因素仍在,加以機票、肉類、成衣及水果價格上漲所致。

針對外界關注通膨隱憂再起,主計總處專門委員曹志弘指出,8月CPI明顯較上個月增加0.44個百分點,主要有二個原因,包括8月颱風造成蔬果災情,另8月全面恢復夏月電價,蔬菜、水果、電費成了推升8月CPI的主因。

曹志弘表示,目前國內暫時沒有通貨膨脹的現象,但國際原物料價格仍居高不下,雖然政府有緩漲、凍漲機制,但由於我國原物料多靠進口,因此國際原物料價格的變動是否影響民生物價,政府會持續關注。曹志弘特別指出,今年8月OPEC油價每桶平均70.33美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45.19美元,漲幅55.6%。

曹志弘也說,主要國家大多在今年4月起,CPI漲幅明顯擴大,美國4月突破4%,而後更擴大至5%以上,南韓同樣是4月後CPI漲幅擴大至2%以上,主要都是受到去年低基期影響。

曹志弘表示,近幾個月國際原物料價格還在高檔,但波動已經趨緩,只要國際原物料不要持續攀升,國內通膨壓力就會小很多。

據主計總處最新預測,今年第3季CPI年增率仍會超過2%,但第4季就會回落至2%以下。至於疫情造成全球航運「缺船、缺櫃、缺工」現象,在運輸成本大幅增加下,也是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8月年增率為11.88%。

 
8月CPI突破警戒 學者:官方數字偏保守
記者葉卉軒、楊筱筠 /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8月CPI再度突破通膨警戒值,官方仍認為只是短期現象,沒有通膨。但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認為,今年CPI恐不易回復到2%以下。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說,官方CPI數字仍偏保守,通貨膨脹現象恐怕比主計總處公布的數字嚴重多。

吳大任昨(7)日表示,因疫情影響造成全球供應鏈問題,短期內恐怕很難克服,缺貨、缺料,特別像是汽車晶片,買不到東西而推升產品價格所造成的物價上漲壓力,預料將持續下去,今年CPI不易回到2%以下。

吳大任指出,其實民眾對於物價上漲的感受已經很明顯了,但6、7月CPI回落,主要是因為前兩個月受到疫情影響,店家生意不好,還不敢將原物料成本增加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隨著降級、解封且開放內用後,店家陸續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加上蔬果上漲,都是推升8月CPI再度衝破2%的原因。

殷乃平則認為,主計總處CPI數字仍偏保守,無法完全反映民眾感受物價變動,物價向上調整已經產生預期心理,這種狀況帶來的結果,將可是通貨膨脹現象可能會出現,現象可能比主計總處公布的數字嚴重多。

 
首見 進口值飆1兆元新高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財政部昨(7)日公布8月進口規模360.8億美元,創下新高,若換算為新台幣,這是史上首度進口值突破新台幣1兆元,財政部指出,進口農工原料、資本設備分別創單月新高,成為兩大引擎,反映出國際原物料價量齊揚,加上台積電、聯電等大廠積極擴建產能。

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進口規模衝高,一年內增加了上百億美元,年增率達到46.3%,創下2010年6月以來最強勁的成長幅度。

蔡美娜表示,若將進出口值換算成新台幣,出口規模是在今年3月首度跨越新台幣1兆元,不讓出口表現專美於前,進口規模為新台幣1兆59億元,是進口值首度超越兆元大關。

財政部表示,進口表現隨著出口衍生需求擴增,包括對外採購半導體與自動化設備躍升、原物料報價上揚與增補庫存等三大效應,使進口規模顯著成長。

其中8月進口農工原料251.2億美元,是歷年單月新高,年增逾五成,包括礦產品成長一倍、基本金屬成長77%、塑化原料成長47%、電子零組件成長36%。

官員解釋,主要是供應鏈分工方面,我國進口中間財再出口,隨著出口暢旺,進口農工原料自然也順勢上揚,同時也能看出下個月的出口仍有強勁動能。

此外8月資本設備進口70.2億美元,也是歷年單月新高,年增逾六成。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半導體設備,8月進口34.4億美元,是歷年單月次高,年增逾八成。

官員表示,從大廠釋出的公開訊息,台積電衝刺先進製程研發與擴產,今年資本支出高達300億美元,創新高;聯電也上調今年全年資本支出規模到23億美元。

 
我對美、中出超 將破紀錄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財政部昨(7)日表示,今年8月我國對五大市場出口規模全面上揚,尤其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對美國單月出口規模,都創下空前紀錄。財政部官員表示,可樂觀預期,今年我國對美中兩大經濟體出超規模,可望創下歷年新高。

財政部表示,8月對美國出口59.9億美元,創下新高,年增近三成,其中外銷美國的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機械、運輸工具、電機產品、塑橡膠、化學品等七大貨類,8月出口值都創新高。

官員表示,對美出口成長動能一方面來自於出口復甦,另一方面則是美國通過基礎建設法案帶動需求,再加上遠距商機持續不墜,挹注出口表現。

 
國際財經要聞
克魯曼:反思奧地利派謬論 更見Fed政策走對路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引發猛烈的經濟衰退,至今衝擊仍餘波盪漾,聯準會(Fed)祭出規模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設法緩和疫情衝擊,並容忍通膨「短暫」竄升,這種看法與做法究竟是對是錯,依然是經濟學家爭辯的議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談論此議題前,先提凱因斯學派與奧地利經濟學派之爭。他說,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許多保守派人士拒絕接受凱因斯式的經濟處方,而是擁抱奧地利學派(Austrian School)的主張。

奧地利學派也對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the Depression)做了一番分析,代表學者包括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和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相較於凱因斯學派主張大蕭條肇因於普遍性的需求不足,海耶克和熊彼德認為問題出在榮景過後的調適不良--根據他們的觀點,過度樂觀導致勞力和其他資源過度配置在生產投資財(investment goods),大蕭條不過是經濟把資源導回原本應有的歸屬去處罷了。

克魯曼指出,這種觀點犯了邏輯上的毛病:假如把資源從投資財移出會造成大量失業,那麼,把資源從別的產業移出、轉投入投資財,難道就不會發生同樣的情況?他們的論調也顯然與實際經驗牴觸:在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產能過剩和失業問題幾乎普遍見於各行各業,並不是有些產業鬆弛、其他產業緊繃的情況。

然而,克魯曼說,這一回不同了。雖然現在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說法已很少聽人談起,但新冠疫情其實正製造出一波奧地利學派式的「資源重新配置衝擊」(reallocation shock),某些物品的需求暴增,其他物品需求則銳減。從宏觀角度來看,在服務業陷入掙扎的同時,耐久財(durable goods)買氣卻激增。克魯曼舉自己為例,疫情期間不能去健身房,所以他和許多人一樣,買了健身腳踏車。

從微觀角度來看更清楚:辦公室租賃市場閒置率創新高,船運貨櫃大缺貨。

換言之,克魯曼說,海耶克和熊彼德當年誤以為在1930年代發生的經濟危機,竟然發生在今天。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可採用當年他們的政策建議,來解決今天的問題。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Veronica Guerrieri等人在今年Fed傑克森洞年會提出論文,標題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總體經濟意涵:負面供應衝擊可能造成需求短缺嗎?」,雖未明白提及奧地利學派,但論文內容大可詮釋為駁斥奧地利學派開的政策處方。

海耶克和熊彼德當年堅持反對以貨幣和財政刺激來對抗大蕭條。海耶克痛批運用「人為刺激」,堅稱應該藉由「對生產結構調適的緩慢過程」,「讓時間來產生永久的治療」。熊彼德則警告:「任何只因人為刺激而產生的復甦,都將局部抵銷大蕭條起的作用。」

但克魯曼說,就算接受他們對大蕭條謬誤的分析,上述結論仍然說不通。為什麼某個產業有減少勞工的必要,就必然導致失業?為什麼不是只導致工資降低?實務上的答案是名目工資下降的僵固性:雇主其實不願調降工資,因為會影響員工士氣。

但若工資在必須萎縮的產業不降,為何在必須擴張的產業工資就不能調升?當然,這將導致通膨短暫上揚,但克魯曼認為這是OK的。

Guerrieri等人的論文就依據正式的模型而主張,對抗「重新配置衝擊」的最佳反應之道,就是大舉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這會造成通膨短暫竄升。但勞工仍有動機換工作,因為他們原有舊工作的實質工資會下降,但其他工作的工資會升。不必然會造成大規模失業。

結論是,克魯曼明確表示,Fed接受通膨「暫時性」升高換取達成充分就業目標,是選擇走正確的路。

 
日韓強攻電動車用電池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各大車廠在加緊研發電動車以跟上這股熱潮,日本豐田汽車(Toyota)7日宣布,計劃在2030年前投資1.5兆日圓(136億美元)研發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使用的電池技術,尋求在汽車技術的關鍵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南韓現代汽車(Hyuandai)則表示,到2028年時,所有商務車款都將有氫燃料電池版。

全球汽車銷量龍頭豐田將承諾以約1兆日圓打造生產線,尋求在未來十年設立70條電動車電池產線,目標是到2030年時,電池供應產能達到200兆瓦小時(GWh),高於先前的180 GWh目標。

豐田暫未透露電池投資計畫的細節或是新工廠的地點,但日經新聞指出,這些投資可能集中在美國和中國大陸等豐田的主要市場,在日本,豐田正計畫透過與Panasonic的合資公司擴產。

豐田表示,正在研發電池材料以及結構,目標是讓電池成本降低30%以上,技術長前田昌彥說,「我們的目標是改善電力消耗30%,先從豐田bZ4X車款開始」。

豐田也是有望量產固態電池的領先者之一,這項技術具有顛覆汽車產業的潛力,因為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充電速度更快且較不易起火,若研發成功,可望取代鋰離子電池。

豐田仍苦於固態電池使用壽命過短的瓶頸,但前田昌彥說,其目標仍是在2025年左右開始生產固態電池,「我們仍在尋找最理想的材料」。

豐田正加快電動車研發步調,明年將發表首款全電動車。豐田4月也表示,預計在2025年前推出15款電動車。

現代汽車則尋求在氫動力車市場取得領導地位,準備在2028年之前,讓全部商務車款都有氫燃料電池版汽車。

現代汽車集團旗下的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目前共有20款商務車款,包括卡車、巴士與廂型車,去年銷售量約28.7萬輛。

現代已推出一款氫燃料電池巴士和一款氫燃料電池卡車。

現代也說,將在2040年前把電動車款的全球銷售占比,由目前的1.5%提升至80%,為達成這項目標,現代將在2035年前逐步汰換在歐洲市場銷售車款的產線,以氫能或電池動力車款取代,其他市場則在2040年前汰換產線。

現代表示,目前全球的燃料電池車產量約為1萬-1.5萬輛,電動車的產量則為400萬到500萬輛。由於歐洲和中國大陸都已設定遠大的減碳目標,且支援氫能源基礎設施的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現代、豐田、BMW和戴姆勒等汽車製造商都正投入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

 
澳洲拉長QE實施時程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澳洲央行7日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也將如期從本月起縮減量化寬鬆(QE)措施規模,但實施時間將拉長到明年2月中,反映該央行對經濟復甦前景有信心,同時審慎提防Delta新冠變種病毒蔓延所帶來的威脅。

澳洲央行7日決議,基準利率維持在歷史新低的0.1%不變,本月起將縮減每周購債規模,從50億澳幣降至40億澳幣,出乎市場預期,但QE實施時間將持續到至少明年2月中;該央行原定今年11月中檢討購債計畫。

澳洲央行總裁洛威(Philip Lowe)表示,最新決策「反映經濟復甦的延後,以及與Delta病毒爆發相關的不確定性升高」,「理事會將繼續依據經濟和公衛情況評估債券收購計畫」。

央行決策出爐後,澳幣兌美元一度勁升0.4%,但在澳洲央行表明購債計畫的實施時間可能比先前預期更久之後,澳幣匯價翻黑,轉為重貶0.5%,報1澳幣兌0.7402美元。

RBC資本市場公司澳洲固定收益策略師指出,澳洲央行此舉為「鴿式縮減QE」,官員承諾將每周購債40億澳幣至少半年,該央行雖縮減購債,卻拉長購債時間,因此依然持續向經濟注入大量刺激資金。

澳洲央行的最新決策正值情勢證明Delta變種病毒比預期更難控制,迫使雪梨和墨爾本延長封鎖措施。一些經濟學家預測,澳洲本季經濟將萎縮4%,為歷來最大萎縮幅度,下季成長率預估也遭調降。西太平洋銀行認為,澳洲今年的經濟成長已被Delta變種病毒抹除殆盡。

澳洲央行藉由維持縮減購債計畫,展現出對經濟有充足支持、能夠復甦的看法。

 
英相喊增稅 自家人反對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為修補醫療與社會照護體系,英國首相強生7日宣布一項對勞工、雇主及部分投資人的增稅計畫,目標是一年增加120億英鎊(170億美元)稅收,可能對經濟造成更大的壓力,且違背強生競選執政黨黨魁時的承諾,觸怒許多國會議員,英鎊匯價7日盤中應聲重貶0.5%。

強生倫敦時間7日下午在下議院發表演說時,宣布修改社會照顧制度計畫,提高2,500萬名勞工的國家保險(NI) 稅率1.25個百分點,股利所得稅率也拉高1.25個百分點,預估未來三年將籌得360億英鎊(500億美元),以擴大稅收,補貼退休民眾的照顧成本,包括富裕的退休人士。

強生表示,「為了必須讓接受國家衛生服務(NHS)的病人獲得需要的待遇,並修補破碎的社會照顧制度,政府不會怯於做出艱難的決定」。財政大臣蘇納克與衛生大臣賈維德之後也召開聯合記者會說明。

企業團體已警告,這項增稅措施可能降低企業招聘人手的意願。許多保守黨(執政黨)議員擔心,此舉將會傷害年輕人、低所得勞工,並違背強生在2019年競選保守黨黨魁時所提出的絕不加稅保證。英國電訊報指出,國會議員可能會在本周稍晚時,拒絕對強生的計畫進行表決。

英鎊兌美元7日盤中應聲重貶0.5%至1.3768美元,兌歐元也貶值0.2%至86.14便士,為7月21日來最低。

依據現行照護制度,資產額超過2萬3,350英鎊的英國公民,須自付全額醫療費用,這可能使醫療成本盤旋上升,並使一些民眾必須變賣資產。英國電訊報指出,國會議員可能會在本周稍晚時拒絕對強生的計畫進行表決。

儘管英國政府已大量舉債,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已高達14.2%,但許多國內人士仍要求政府擴大支出。政府已於6日宣布,未來六個月將增加54億英鎊的NHS支出,以加速施打疫苗。

英國下次大選要到2024年才會舉行,但許多保守黨人士表示強生如果增稅,將會傷害保守黨一貫主張的低稅立場。

 
要聞
今年勞退分紅 目前每人1.6萬元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隨著疫苗施打、全球景氣回升,金融市場資金寬鬆,攸關勞工退休經濟生活保障的勞退新制基金大賺錢,截至今年7月底,勞退新制基金大賺1,987億元,以目前約有1,250萬戶勞工計算,人均可分紅近1.6萬元。

勞退新制基金於每年3月分配前一年度盈虧,換言之,勞退新制基金2021年全年收益將於明年3月分紅給勞工。但勞工明年3月並不能領出分紅,而是連本帶利,滾入下一年度投資,直至勞工滿60歲時才可以領出。

勞動基金運用局表示,儘管全球股市多頭走勢已有一段時間,預計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場將會大幅震盪,上上下下波動,但全球資金市場仍呈寬鬆,全球景氣也持續復甦,勞退新制基金獲利還是有機會再增加。

勞動基金運用局指出,截至今年7月底,勞退新制基金規模逾3兆元,收益數為1,987億元,收益率6.99%,較今年6月底收益數再增加117.9億元,平均每名可分紅1.5萬元;若以目前勞退新制勞工帳戶數1,250萬計,平均每位勞工可在明年3月分紅約1.6萬元,勞工分紅節節走高。

勞退新制2005年7月上路,由雇主每月提撥勞工薪資6%到勞工個人帳戶,勞工可自行決定是否相對提撥,最高可自提6%。個人專戶交由勞動基金運用局投資運用,每年3月依前一年盈虧結算,勞工須至60歲退休或死亡時才能領回個人帳戶裡的金額。

 
五倍券發放時程有雜音
記者鄭鴻達/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受到Delta變異株威脅及國內疫情升溫,外界擔憂將影響五倍券上路時程;行政院官員昨(7)日表示,目前仍維持10月初啟動,但會關注疫情發展。針對外界呼籲疫情警戒應回到三級,官員也說,仍正在觀察疫情變化中。

行政院原訂明天院會將拍板包括振興五倍券的紓困追加預算案;但近日發生機師及家人確診Delta變異株,以及雙北幼兒園群聚感染,都讓各界擔憂恐怕因此需推遲五倍券上路時程,也有朝野立委呼籲,應以防疫為前提。

行政院官員說明,相關單位正持續密切關注疫情發展,觀察是否在可控範圍內。官員強調,截至目前為止,振興五倍券仍按規劃在進行,預計10月初上路。

此外,行政院長蘇貞昌在本周一召開的擴大防疫會議上,在聽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後,拍板9月7日至20日維持疫情警戒標準為二級。由於9月21日為中秋節,本次宣布的期間剛好跨在中秋連假的前三天,時間點敏感,也讓各界擔心,Delta疫情將打亂中秋假期及商機。

 
中華信評示警:三大產業 面臨風險
記者陳芝瑄/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華信評昨(7)日發表報告指出,提醒貨櫃航運與航空公司未來面臨的風險,特別是航運目前積極造船,一旦塞港情況改善,供給過剩風險會提高;另外半導體產業也須留意供給過剩問題。

中華信評昨公布「產業分析:全球復甦與高科技需求推升台灣企業的獲利至新高」的報告,挑選的台灣前50大企業中,近半數為科技公司,其次為大宗化學品公司。報告提到,過去一年主要企業部門的平均信用品質已略為提升,前50大企業個別基礎信用結構(SACP)中位數從去年的「bbb-」上升至「bbb」。

中華信評認為,由於疫苗接種計劃對已開發市場的需求復甦帶來正面影響,台灣大型企業獲利能力與現金流量將維持在接近目前新高的水準,在強勁出口需求帶動下,未來一年台灣企業信用結構實力提升,獲利能力可維持至2022年。

但未來貨櫃航運與航空公司可能面臨三大風險,中華信評指出,包含全球疫苗接種速度緩慢加上確診人數再度驟升、部分航空業者借款與運作成本過高致明年獲利受影響,航運業積極資本支出,都是未來經營風險。

 
陸IC設計砍單 封測協力廠受災
記者李孟珊╱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球第三大CMOS影像感測器(CIS)供應商豪威(OmniVision)傳出因手機市況比預期差,大砍明年晶圓代工投片量,不僅手機供應鏈拉警報,豪威主要封測協力廠同欣電、精材、京元電也恐面臨訂單大縮水窘境,成為另一大受災戶。

攤開豪威的封測協力廠名單,同欣電主要代工CIS的晶圓重組(RW)和構裝,精材則是CIS的晶圓級尺寸封裝(CIS CSP),京元電主要進行CIS晶圓測試,豪威明年大砍CIS投片量,對封測需求也將大幅萎縮。對於豪威砍單傳聞,相關封測協力廠昨(7)日表示,目前尚未接到通知,現階段還沒談2022年訂單,對後市仍審慎樂觀。

法人指出,同欣電、精材、京元電等三家業者當中,來自豪威的營收占比應以同欣電最大。同欣電本身以手機CIS元件晶圓重組和構裝業務為主,旗下勝麗以車用CIS的COB封裝業務為主。不過,同欣電仍看好,陶瓷基板和車用CIS需求相當強勁,是推升營運成長的主要動能。

同欣電正積極進軍車用領域,總經理呂紹萍先前指出,看好未來自動駕駛需求可望持續大增,代表車輛將需要導入更多鏡頭,加上畫素持續持續提升,從170萬到200萬,甚至是高達800萬像素,屆時CIS元件面積增加,打線需求亦將同步看增,因此八德新廠落成後將設置車用CIS元件產線,屆時將可望讓同欣電接單持續成長。

京元電提供豪威晶圓測試服務,目前豪威的邏輯IC產品也交由京元電測試。京元電擺脫先前移工染疫生產線停工陰霾,8月營收衝上30.44億元、再創新高。

台積電轉投資精材方面,其CIS布局專注非手機領域,包括車用、工控、醫療等。業者認為,若豪威明年真的減少手機用CIS訂單,在車用等其他訂單,有望彌補手機訂單下滑衝擊,且車用單價還比較高。

 
陸IC設計龍頭砍單 撼動台廠
記者鐘惠玲╱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業界傳出,大陸IC設計龍頭韋爾旗下、全球第三大CMOS影像感測器(CIS)供應商豪威(OmniVision)大砍明年晶圓代工投片量,單月縮減量高達5萬片。豪威是大陸非蘋智慧手機重要CIS供應商,拿下半壁江山,其大砍明年投片量,凸顯大陸智慧手機市況比預期嚴峻,牽動聯發科、大立光、神盾等台廠後續出貨。

豪威是此波智慧手機市況低迷下,第一家大砍晶圓代工投片量的手機關鍵晶片業者,也讓韋爾成為現階段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下,首家傳出刪減投片量的重量級IC設計廠。至截稿前,無法取得韋爾與豪威回應。

台灣CIS廠商包括原相與晶相光,都沒有切入手機應用,但都對於安防應用著墨甚深。外界關注,後續豪威在安防應用領域是否會加大競爭力道,對原相等台廠構成威脅。

供應鏈透露,豪威是全球第三大CIS供應商,產業地位居索尼、三星之後。豪威2019年遭韋爾併購之後,由美商變成陸企,並在小米、OPPO、vivo、華為等大陸非蘋品牌CIS供應拿下半壁江山。

隨著高階智慧手機朝向四鏡頭、五鏡頭趨勢演進,拉升中低階手機鏡頭搭載數量提升,在終端產品鏡頭數量倍增下,曾造就一波CIS的好光景。

由於CIS需求激增,業界曾傳出索尼破天荒來台請台積電代工CIS,並盛傳台積電要與索尼等日企在日本新設晶圓廠,就是為了為索尼生產CIS;三星因應索尼的動作,也傳出來台找聯電代工CIS,力抗台積電/索尼聯盟。

不過,今年手機生產與銷售市場受到疫情影響,為供應鏈的營運表現帶來變數。研調機構集邦科技日前便調降今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預估,從13.6億支下修至13.45億支,年增率從8.5%,下修至7.3%,主因OPPO、小米與vivo這三大陣營陸續調降全年生產目標。

由於CIS是智慧手機關鍵零組件,通吃大陸手機品牌訂單豪威大砍投片量,意味智慧手機市場出現比市場預期更差的狀況,尤其以大陸手機品牌相關零組件供應商後續也可能遭逢被砍單的命運。

豪威在被韋爾併購之前,就是台積電的主要客戶之一,雙方並於2003年合資成立CIS後段製程服務商采鈺。采鈺目前已是興櫃掛牌公司,雙方的深度合作關係可見一斑。目前台積電仍為豪威最大晶圓代工夥伴。

業界傳出,此次豪威大砍晶圓代工投片量,主要針對第二晶圓代工供應商大陸中芯國際,並非台積電。

由於目前晶圓代工產能供應吃緊,豪威主動退出投片,產能空缺很快被其他客戶補上,但相關消息並未獲得證實。

閱讀秘書/CMOS影像感測器(CIS)

CIS應用日益廣泛,主要用於手機、車用、安防、工業等領域,除了手機應用是過往市場的重要成長動能,現在車輛持續朝向自動駕駛發展,也讓相關感測元件需求明顯增長。另外,疫情環境推動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感測應用,以及中長期智慧城市與智慧家庭應用的發展,也讓安全防護與監控應用的感測元件需求攀升。(記者鐘惠玲)

 
台積 唱旺第三代半導體
記者尹慧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繼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高喊「打造第三代半導體成為台灣下一個護國神山」之後,台積電也對第三代半導體按讚。台積電資深處長段孝勤昨(7)日表示,看好第三代半導體未來十年商機大開,台積電鎖定快充、資料中心、太陽能電力轉換器、48V直流電源轉換器,以及電動車車載充電器與轉換器等五大應用領域,搶搭市場商機。

台積電強調,對第三代半導體相關應用都有對應製程設計藍圖與量產實績,將由成熟製程升級擴充並轉換特殊製程支援,目標全方位包辦支援客戶製造服務。

段孝勤昨日參加SEMICON台灣國際半導體展的線上論壇時,提到台積電對第三代半導體布局藍圖,展現對此領域的重視。

段孝勤昨在論壇專題演講中表示,下世代半導體的競爭優勢在功率與射頻應用,台積電在此領域專注在氮化鎵(GaN)材料與技術相關開發,氮化鎵在長期發展後,逐漸開始被市場接受,預期未來十年將延展至更多應用。

段孝勤提到,台積電過去20年研發功率提升技術,人們希望裝置的耗能愈少愈好,台積電投入特殊製程電源管理技術,功率元件應用是重要關鍵。

段孝勤指出,台積電在第三代半導體布局有別碳化矽(SiC)應用材料特性,更關注在氮化鎵的商機,看好GaN充電更快、更輕薄以及更有效率,效率大於傳統材料的三倍,在資料中心應用需求上也是如此。

就新材料開發上,他提到,矽基氮化鎵(GaN on Si)的挑戰主要是表面的不平整程度。台積電開發對應的特殊製程技術,能應對功率與RF元件需求,目前磊晶代工廠已發展出6吋矽基氮化鎵生產技術。

他指出,台積電2014年在旗下6吋晶圓廠運用氮化鎵技術生產,2015年擴大到生產低壓與高壓氮化鎵元件。矽基氮化鎵製程在2017年投入量產,相關晶圓出貨近年都顯著成長,主要是配合整合的電力驅動器、車用製程以及射頻放大器製程,近年支援客戶系統晶片設計等。

台積電除了衝刺先進製程開發與量產,今年成長重點之一也是提高特殊製程在成熟製程的占比,將挑戰60%新高,是首度占比過半,有助獲利表現。特殊製程的成長動能之一就是來自氮化鎵相關特殊應用製造成長,部分客戶投片計畫陸續從6吋轉至8吋廠,提升產量。

 
瑞信:科技業五大商機熱轉
記者黃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瑞信論壇聚焦亞洲(不含日本)科技產業的出色表現,看好5G、iPhone、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以及電動車等五項商機驅動,將使未來兩年科技產業發展前景良好,預計2020年至2023年產業獲利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23%。

今年以來,亞洲(不含日本)科技產業優勢持續領先全球市場。瑞信預期,儘管2022年部分次產業增速將逐漸放緩,但整體產業仍有望保持18%的穩健成長率。

「第22屆瑞信亞洲科技論壇」昨(7)日邁入第二天。瑞信全球產業研究部主管及亞太區科技研究部主管尼堅(Nigam)表示,近來市場對半導體產業可能觸及景氣擴張周期高點的疑慮增加,但在需求強勁下,未來產業將進入高原期,周期高點要到2022年下半年甚至2023年才會出現。因此半導體產業仍是科技產業中,最受青睞的投資領域。

尼堅說,儘管當前地緣政治貿易緊張氣氛,以及變種病毒肆虐等因素可能對產業產生不利影響,但長期來看,受5G、iPhone換代、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發展,以及電動車超級趨勢等五項增長主題驅動,科技發展將保持強勁趨勢。

瑞信樂觀看待智慧手機出貨量,預計將從2021年的5.51億支提高到2022年的7.07億支,其中5G智慧手機將占50%。iPhone出貨量在2021年大幅增長後,未來幾年將維持在較高的年度水平。

瑞信臺灣證券研究主管及半導體分析師艾蘭迪表示,看好5G對iPhone升級換代的催化作用,估計2021年iPhone出貨量將達到2.34億支,年增15%。

艾蘭迪分析,下輪周期中推動 iPhone銷售增長的趨勢為更多的規格升級,包括屏下人臉及指紋辨識、相機添加內變焦鏡頭、iPhone SE升級螢幕尺寸和添加5G功能。此外,預計蘋果會將在2023年內推出折疊智慧機。

蘋果供應鏈中存在幾項主要機遇,首先,蘋果將持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硬體品質,相關半導體廠可持續為蘋果晶片提供製造和封裝服務;其次,蘋果尚未形成自主開發能力的尖端晶片生產商,其中包括連接器和無線電頻率。

硬體組裝和零組件則會面臨較大的挑戰。蘋果在組裝、外殼和鏡頭方面引入了新的中國供應商,因此,相較台廠,中國大陸供應商將會迎來更多機會。

 
9月翻轉 台積要發債10億美元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金管會昨(7)日公布,8月國際板債市新發行12檔債券,總發行量10.1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82億元),創今年以來單月最低發行量,但9月可能會不一樣,台積電9月將發行10億美元國際板債,據悉,已成法人搶手的標的。

台積電將發行10億美元國際板債券,30年期利率3.1%,據指出,南山、國泰、台灣、新光、全球、富邦、三商美邦、遠雄、宏泰等壽險公司,加上郵局及部分銀行搶購,所有額度都有人認購,台積電國際板債券預計本月23日掛牌,算是近期最熱門的新發行債券。

據指出,各壽險公司超額認購台積電的美元債券,最後南山人壽搶下2.15億美元,國泰人壽及台灣人壽各搶到1.8億美元,新光人壽、全球人壽則各拿到1億美元,另外三商壽、宏泰人壽、遠雄人壽及郵局合計拿到1.1億美元左右,剩下是銀行及外商壽險搶走。

壽險公司爭搶的國際板債多半是穩健的國際性企業,例如2016年及2017年美國蘋果(Apple)兩度來台發美元債,一次是40年期利率4.15%,發行額度12.77億美元,另一次是30年期4.3%利率,但美國蘋果都已在滿二年及三年時提前贖回,並沒有再接續發新的債券。

 
聯發科獵才 要徵2,000人
記者鐘惠玲/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昨(7)日宣布新一波徵才活動,以高薪為訴求,碩士畢業生年薪上看200萬元,博士畢業生上看250萬元,預計年底要招募逾2,000人。

聯發科今年5月已公布全年要徵才超過2,000人,因應未來業務需求,昨天宣布持續擴大招募人才,不計今年已徵聘的名額,接下來還要繼續徵才超過2,000人。聯發科今年累計徵才人數將超過3,000人,是有史以來年度徵才人數最多的一年。

聯發科現在徵才實施「快、狠、準」策略,「狠」就是起薪加碼狠,「快」則是不等每年的3、4月校園徵才,今年才開學就已經著手準備規畫活動,預聘明年應屆畢業的準新鮮人,使得校園招募名額較以往大幅成長三倍。

「準」則是精準求才,內部鼓勵員工舉薦優秀人才,獎品包括價值超過5萬元的頂級人體工學辦公室神椅、Gogoro電動機車等。聯發科昨天股價漲7元、收903元。

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表示,聯發科是台灣最大IC設計公司,今年第2季躋身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供應商、名列第九位,一直以來秉持全球布局、持續創新的理念,大量投入研發以領先創新技術,維持全系列產品的強勁成長動能,目標就是將公司打造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IC設計公司。

蔡力行指出,聯發科總部在台灣,核心研發及營銷團隊以此為中心,向全球幅射布建共超過50個重要海內外據點。

他強調,只要員工願意接受挑戰,均能實際參與世界級客戶的重要專案計畫,對廣大消費者的每日生活產生相當影響力,充分發揮個人專長以外也獲得無價成就感。

聯發科員工數到去年底已超過1.7萬人,扣除今年以來離職的人數,加上將招募的員額,今年底的員工數將接近2萬人。

今年5月時,聯發科對外宣布碩士畢業新鮮人的年薪可達150萬元以上,博士畢業新鮮人的年薪則在200萬元以上,如今更是加碼搶人,強調碩士畢業生的薪資待遇上看年薪200萬元,博士畢業生上看250萬元。

 
疫苗險熱銷 每天賣萬件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新冠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加上BNT來台,接種疫苗民眾年齡可望下降,國內一般防疫險、疫苗險「防苗雙險」持續熱銷,保險局昨(7)日公布最新統計,截至9月6日為止,投保數已正式突破1,200萬件,理賠金額已近20億元,其中疫苗險成長快速,9月以來平均每天賣逾萬件。

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昨日表示,截到9月6日為止,整體防疫雙險單投保量已突破1,200萬件,保費收入達78.2億元,與8月底數字相比,9月才短短六天增加10萬件,其中6萬件來自疫苗險,4萬件則是法定傳染病費用補償或住院醫療等保單。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疫苗可接種年齡持續下修,過去從高齡長者及特殊工作需要才能打到疫苗,現在學生、年輕工薪族也陸續加入接種疫苗行列,但不時傳出施打疫苗負作用相關新聞,民眾擔心住院額外支出,寧願花個一、二百元投保買「心安」,9月以來短短六天疫苗險就賣出6萬張,平均一天就賣出萬張,顯示需求驚人。

根據保險局統計,截至9月6日為止,一般防疫(法定傳染病)保單,即染疫確診住院跟隔離提供補償費用的保單,累計投保896萬件,若扣除年初大賣隔離就賠最高10萬元的台產防疫神單約400萬件,剩下法定傳染病保單則已快接近500萬件數量。

法定傳染病保單目前累計理賠近2.73萬件,理賠金額則約19.6億元,疫苗險保單投保已達304萬件,保費收入累計已有8.86億元,平均一件投保金額約291元。

至於理賠方面,疫苗險保單已有558件理賠案,理賠金額共2,644萬元,平均一件約4萬到5萬元的理賠;若合計疫苗險,防疫雙險已理賠金額達到19.94億元。

隨著BNT優先給學齡兒童跟青少年施打,市面上各產險公司推出的疫苗險保單也紛紛調整投保年齡下限,新安東京海上、中國人壽、和泰險都下修至0歲,富邦產下修至3歲,而兆豐金跟南山產下限也降至12歲,預期有更多產險公司,未來會陸續放寬疫苗險投保年齡限制。

 
聯準會轉鴿效應 國際板債發行、贖回急凍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聯準會轉鴿,企業不急著發債了。需求急凍下,國際板債發行與贖回都縮水。證期局(7)日公布統計,8月發行量10.15億美元,創下今年單月新低紀錄,贖回量也僅剩3.78億美元,由於企業不急著贖回,壽險業消化熱錢再投資新債的壓力也減輕,是第3季以來各壽險公司利變保單宣告利率皆未再下調的主要原因。

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昨日解釋,8月國際板債每檔發行量都縮水近億美元,主要是因法人資金需求沒那麼大,需求減少,發行量也相對較少,企業也不像去年同期有顯著大額發債。

證期局統計,今年8月共計有12檔國際板債發行、金額約10.15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發行16檔、 52.47億美元,檔數下降雖不多,但金額卻有顯著下滑。

今年前八月累計發行155檔國際板債,前八月發行規模為334.47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146檔、累計金額491億元,分別增加九檔,但金額減少約32%。

蔡麗玲說,去年8月最大一筆來台發行的國際板債有11.6億美元,其他約2億到6億美元,但今年幾乎每檔都在1億美元以下。

她表示,國際板債來台發行主要看需求,法人(一般以壽險業為主)需求沒那麼大了,企業也會了解投資人的傾向來決定發行量,因此金額就變少了。

至於新債換舊債的贖回潮也已結束,8月僅提前贖回三檔,較7月多一檔,但相較去年8月贖回18檔明顯大減,累計今年1月到8月提前贖回債券共50檔,較去年減少近46%

單月贖回金額亦僅剩3.78億美元,較7月更減一半之多,累計1月到8月贖回金額為101.21億元,較去年同期397.53億元,少了74.54%。

國際板債主要投資者是壽險業,去年企業大舉贖回舊債再發新債,讓壽險業面臨資金去化困難,如今贖回潮大減,企業沒發新債,壽險業新錢投報率不致一直探底,也就不會再大舉調降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業者與保戶都可鬆一口氣。

因發行與贖回潮都減少,國內國際板債流通量的餘額數字緩步攀升,截至今年8月底為止,流通在外檔數735檔 ,餘額1,986.88億美元,最快第3季、第4季有機會挑戰2,000億美元大關。

 
42家金融業者 須設資安長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疫情加速金融業數位進程,資訊安全更顯重要,金管會加強監理,昨(7)日宣布明年首季前,符合一定條件的證券商、期貨、投信投顧與銀行業需設立「副總級」以上資安長,目前尚有17家證券業與25家銀行還未設置,需在六個月時間內完成增補。

為進一步推動「金融資安行動方案」,金管會訂定一定規模金融機構或純網銀設置資安長,本月修法完成,2022年第1季前須全部增設資安長。

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昨日指出,金管會已完成修法預告,未來符合一定條件的券商、期貨商、投信投顧都要設置副總級以上的「資訊安全長」,條件包括實收資本額100億元以上的券商、20億元以上的期貨商、規模達6,000億元以上的投信投顧業者,或電子下單達一定比率的業者,此外,經紀業務成交量達全市場2%、散戶客戶比重逾半的證券商,以及證券周邊F4「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期貨交易所及證券集中保管事業」也都要申設。

蔡麗玲說,目前符合條件的有證券商13家、期貨商二家、投信四家,其中只有富邦證、華南永昌證二家已設置,此次修法預計2021年9月下旬發布施行、預計六個月內要調整完成,迄今未設置資安長職務的17家業者,要在明年首季前要完成。

銀行業也要因應金管會「資安行動方案」,需增訂銀行業應指派副總經理以上或職責相當之人兼任資訊安全長,並給予六個月緩衝期.調整期間已刪除法令遵循主管之專任與兼任、應具備資格條件之調整期規定。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表示,銀行業目前有設立資安長有13家,尚有25家需要增設。

16家金控不需設資安長,童政彰解釋,因為金控主要業務是投資跟管理被投資公司,業務相對單純 。

 
新北國際商洽會 媒合12億元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為創造疫後零接觸商機,逆勢拓展國際市場,新北市政府昨(7)日以全視訊方式舉辦「2021新北市國際視訊採購商洽會」,聚焦「運動科技」、「防疫科技」、「5G/AIoT」及「綠色能源」四大產業。副市長謝政達表示,今年總計邀集13國36家海外買家與150家國內業者商洽對接,至少創造12億元以上媒合成效。

謝政達表示,國際採購商洽會今年邁入第九個年頭,去年首度以虛實並進方式辦理活動,成功締造18.5億元佳績。今年是在東京奧運和全國運動會兩大運動賽事之間,串聯新北運動與資通訊產業優勢,首度將「運動科技」納入商洽主題,並以全視訊方式舉辦媒合商洽活動,總計邀集13國36家海外買家與150家國內業者商洽對接。

經發局表示,本次採洽會為期兩天,總計邀請包含美國、巴西、英國、希臘、義大利、澳洲、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印度、斯里蘭卡及中國大陸等13國買主參與。

其中,越南龍頭電信業者(Viettel Group)、日本七大綜合商社之一的住友商事株式會社,以及全球前十大IT服務供應商富士通株式會社等。另外,新加坡買主Intrawave Pte Ltd.與Arete M Pte Ltd.都極重視台灣資通訊產業能量,希望藉由本次機會找到LTE、5G行動設備及物聯網解決方案的長期合作夥伴,共同攜手布局5G市場。

今年活動現場特別設置運動體驗展示區,體現新北運動產業的強大軟硬整合實力。謝政達於活動現場率先體驗各項產品,如多合一運動遊戲(All in one Sports VR)HTC VIVE頭戴式顯示器、宅在家也能運動練功的AROFLY虛擬騎乘,以及可隨時進行虛擬球賽的高爾夫球訓練儀等。

此外,活動現場還展示成功銷售到歐美、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專利整脊機器人與機能紡織運動衣、智慧感知照護衣等產品。豐富多元的產品與體驗,充分展現新北運動科技的產業能量。

(新北市政府經發局廣告)

 
彰化中友百貨 拚明年動工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經濟日報

中友百貨總經理劉嘉誠昨(7)日表示,中友投資27億元規劃的中友百貨彰化店,目前已進入議約階段,若進行順利,預計明年中動工,2024年暑假完工營運,屆時中友也將重啟股票上櫃作業。

劉嘉誠同時透露,除彰化地區外,集團也評估在桃園等地拓點,逐步擴大營運版圖。彰化市第二停車場興建營運暨移轉案拍板由中友百貨旗下友聯國際取得綜合商場BOT經營權,全案投資金額27億元,樓地板面積2.8萬坪,未來可吸納彰化縣市及雲林、南投等地消費民眾。

值得注意的是,中友百貨前董事長劉福壽去年6月回任董事長,今年3月15日其子劉嘉誠接任總經理,這也宣告劉福壽重出江湖,集團並展開二代接班。另外,去年股東常會也通過「分割減資新設公司案」,將投資部門及相關營業,分割新設友益公司,顯示集團已在為重啟股票上櫃作準備。

中友百貨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合作推動「擴大中小企業5G創新服務應用計畫」,昨舉行啟動儀式,共同輔導中小型店家接軌5G服務應用,由劉嘉誠與中小企業處主秘謝戎峰等人主持。

中友百貨的母公司為中屋機構。中屋機構旗下有中屋建設、中屋營造、中賓停車場、友聯國際、捷偉企業、友盟事業、中建開發、中傑開發、明谷開發、友新開發、鉅堡工業、神農山莊、神農文教基金會等。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