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將至,八百里洞庭一碧萬頃,淺淺掠過湖面的各色鳥兒勾勒出水天之間最靈動的一筆。位於長江中游的洞庭湖是中國大陸第二大淡水湖,在北宋文人范仲淹筆下「啣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千百年來,它是沿岸民眾豐饒生活的保障,也是野生動物自在棲息的樂園。然而,洞庭湖也曾「黯然失色」。監測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3年,洞庭湖的劣五類水質佔比從零增加到5%,二、三類水質斷面已經消失。新華社報導,今年25歲的何東順出生在洞庭湖,是一位「漁三代」。曾經,他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坐在自家船頂,望著寬闊的湖面上不時躍出魚兒。但是,無序的採砂破壞、大噸位船舶航行使洞庭湖生態環境一度惡化。
「小時候,湖底是茂盛的水草,還有小動物在水裡游泳。夜裡,成群的鳥兒飛過,能把天上的月亮遮住。」何東順說,後來,洞庭湖清澈的湖水開始變黃,魚兒明顯少了,各種鳥類也隨之離開,江豚也變得不常見了。
水體汙染、森林面積銳減、全球氣候變暖、物種加速滅絕,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對生態環境的無節制改造與掠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此前表示,人類應停止對自然毫無理性的破壞性戰爭。
面對迫在眉睫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近10年來,中國大陸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去年,大陸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9.1%;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提高到84.9%,劣五類水質斷面比例降至1.2%;新增國土綠化面積超1億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2萬平方公里。
幾年前,作家北村告別16年的都市生活搬回老家福建省長汀縣。在他的記憶中,故鄉曾經水土流失嚴重,如今天藍水綠、林茂田豐。
持續多年治理,長汀水土流失率下降到2020年的6.78%,森林覆蓋率達到80.3%。去年,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還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返鄉的北村也有了新身分——農村電商從業者。依託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他創立了「北村自然生活館」電商平台,河田雞、山茶油等30多種土特產品新鮮上線,主打「綠色、健康、原生態」。
大陸先後制修訂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規;《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數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發布;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排汙許可、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環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大陸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劃定的面積比例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的25%。
「中國大陸創造性提出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在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成功入選全球15個精品案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石磊說,環境問題既是地方的,也是全球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立足於本國實際情況的同時著眼全球,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