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每種不安都有原因,每個傷口都有幫助 如果不願正視自己受了什麼傷,不願解讀自己的不安,就無法看見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 | | |
|
|
| | 時而像是無母的孤兒
一樣是東北人的詩人—黑田喜夫,描寫滿頭白髮的母親明明住在東京,但是在三更半夜突然起床,掀開公寓的榻榻米,開始挖它底下的土。 母親已經不是一種人格,而是在比喻思鄉。 「我們回青森吧。」 家母成天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如今試圖擁有過去因為自己貧窮,而無法實現的「家」。 我從當時起,開始寫︿勸離家﹀這篇短文。那是出自於我自己個人的日常現實,同時也涉及「表現論」,極具根本性的意義。 確實,「家」喪失了它原本的各種功能。教育、娛樂、保護的功能由社會代理,宗教、性別的功能由個人予以實現。 「家」只剩下親人的關愛功能,但是它變成了最強大的桎梏。來自鄉下地方的年輕人們像是蝸牛一樣,背負著虛幻的家,總是被它的重量壓得喘不過氣,毫不自由。 親人的關愛究竟是什麼呢?這個疑問總是困擾著我。那對於家母而言,幾乎是命中注定,但是對我而言,卻是純屬巧合。 少年時期,我迷上了以母愛為主題的電影。在發出廁所臭味的城郊電影院,看了三倍賺人熱淚的電影《三位母親》。它的主題曲是: 按著乳房回頭望 為母才淚流 我如今也能朗朗上口地唱。 戰後,許多父親死於戰爭中,在貧窮的母子社會中,「母親被迫捨棄孩子」。當時,大映拍攝了一系列以母愛為主題的電影(三益愛子飾演母親,三條美紀飾演孩子),劇情一貫都是「因為生活困苦,母親不得已捨棄孩子,孩子長大時,理解母親的苦衷,不恨母親,報答恩情」。 但是,二十年的歲月辜負了以母愛為主題的電影的女主角期待。在變得富庶的社會,年邁的老母被視為累贅,「孩子捨棄母親」的社會到來。 被歸納為老人問題的悲哀母親們,希望依靠「親人的關愛」,恢復自己在容身之處「家」中的地位,作為最後的堡壘,度過殘生。 我也不是不能理解這種母親的心願。但顯而易見的是,倘若此時同情家母,我們就會再度以親子的親情為核心,接受宿命一般的家庭形態,像是蝸牛一樣,無論去哪裡都要持續背負著「家」。 我告訴家母:「我正在寫︿勸離家﹀。」 家母說:「噢,我也贊成。 「因為如果你要離家,我也會跟你一起走。」 >>>想看更多 | | | |
|
| | 你記憶中最早的回憶是什麼時期?
「試著回到你印象中最早有記憶的那個時期。你和你的母親(或父親)關係怎麼樣呢?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形容你們的關係?」(出處:成人依戀訪談〔AAI〕) 在進行精神科會談、精神分析、深度心理諮商時,一定要問的問題之一,就是生涯的第一個回憶。因為在了解某些個案的時候,這會是非常重要的線索。能用語言描述出來的回憶,必須要在語言能力已經發展出來之後才會成形,所以成人可以想起來的「生涯的第一個回憶」, 通常都是五歲左右的事。 確實很少有人像恩兒一樣,可以清楚想起一歲左右時的回憶,而且那樣的回憶很可能和事實有出入。最早開始精神分析的佛洛伊德,認為夢境或是潛意識的審查,會使我們的記憶扭曲。 而主張精神問題全都是來自人際關係的哈里•斯塔克•沙利文,則認為在語言開始發展之前的幼兒期所留下的記憶,是最原始的經驗。這段時期雖然無法記得正確的事件內容,但會記得與主要養育者的關係、情緒與感受等。這些經驗對某些人來說會是溫暖、溫柔且安全的,但對某些人來說卻是冰冷、孤單且不安的。這種原始經驗慢慢累積起來,進而為生涯的第一個記憶漆上情感的色彩。因此,即使我們所記得的不是正確的事實,但原始經驗給生涯第一個記憶帶來的影響,將會間接地展現在我們的個性當中。回顧過去,越是清晰的記憶,就越可以看成是照亮我們內心的光芒。 你能回想起來最久遠以前的記憶是什麼?那個記憶,喚醒你心中的什麼感受?那段記憶跟感受,給現在你的個性帶來怎樣的影響?各位可以試著對自己提問,並努力找出問題的答案, 這樣一來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想看更多 | | | |
|
| | 強化感官能力 大腦訓練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充分運用所有的知覺,雖然大部分人都沒能做到。這又是另一個沒善用自身能力的例子。要能夠解決問題,就得用上自己手邊的一切助力。 試著想像以下列舉的事物,並在每一項自行做評比:從「簡單」 「困難」到「完全做不到」擇一。 想像一下花生的滋味。 想像一下汽油的氣味。 想像一下汽車發動的聲音。 想像一下盪鞦韆時盪高高的感覺。 想像一下香蕉的滋味。 想像一下牙膏的氣味。 想像一下書本掉落地面的聲音。 想像一下一口咬下蘋果的感覺。 這究竟有什麼重要的呢?別忘了有人發明了披薩、有人初次想出汽水飲料的點子,還有睡衣並非一直都用柔軟布料製成。不管是誰發明了這些玩意兒,他們絕對不光只是眼睜睜看著而已。 誰知道幾時會出現嚴重的肉類短缺?到時可能會需要替漢堡肉創造完美的替代品,還得要色香味俱全富嚼勁呢。 繼續來做複雜一點的「想像」練習吧。 想像一下,從巧克力冰淇淋的滋味轉換成一瓣橘子的滋味。 想像一下,從單腳跳的感覺轉換成蹦蹦跳跳的感覺。 想像一下,從烤吐司的氣味轉換成花生醬的氣味。 想像一下,從朋友的大笑聲轉換成球棒擊球的聲音。 若是需要特別專注於某些事情上,我們有時候會閉上眼睛或是發呆放空。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大腦會同時接收太多訊息,也就是所謂的「感覺超載」。減少視覺所見,才能讓大腦有更多空間可用。 你有聽過自家老媽大喊:「把收音機關掉!」嗎?你可曾想過有些時候她是真的受不了?因為她的感覺很可能已經超載了。 每個人在思考時的感覺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先去探索找出自己的需求就很重要了。你需要的是全然的安靜嗎?還是晴朗的好天氣?或是得穿上保暖的襪子? >>>想看更多 | | | |
|
| |
| | 《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五個精神分析的真實故事,帶你找到不斷逃跑的自己》 如果不願正視自己受了什麼傷, 不願解讀自己的不安, 就無法看見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明明寫作很順利,截稿關頭卻故意拖拖拉拉不肯完成作品的編劇,每次要有「結果」,就開始「逃避」,不管是工作或談戀愛…… 對孩子暴怒的新手媽媽,慌張打了孩子,一直想成為完美大人的情緒埋得太深,以至於態度已經變了形卻完全不知道。 別人的幾句話或幾個表情就感到受傷,聚會中突然恐慌發作的失業青年,光鮮亮麗的外表隱藏自戀與自卑,「放棄」是最常使用的詞…… 已經大學畢業三年,卻一直沒有像樣工作,開始暴飲暴食否定自我的漫畫家,只想找一個安全躲藏的地方,找同一國的人,找自信和未來。 受失眠所苦的整形外科醫師,凡事一定安排與計畫,只要超出自己掌控的目標,便失落生氣,甚至習慣性控制一切…… 你是否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內心也在逃避什麼?怕在團體中不受歡迎而不安?想獲得認同卻得不到讚美?想要表達卻常常受到挫折?最後乾脆若無其事躲起來?假裝自己很堅強? 越是壓抑,創傷就會越嚴重;越是逃避,不安就會更加強烈,最後反撲吞噬逃跑的你。 每個人其實都有逃跑的潛意識,本書從精神分析針對每個情緒問題,以一場場溫暖的對談帶給你一點勇氣,讓你轉身面對曾經逃跑的內心障礙,接受自己,改變自己。 你最想逃避的內心不安與創傷,恰好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只要察覺到這點,我們就能夠獲得認同真實自我的力量。 你是個怎樣的人? ●越是重要的事就越愛拖,老是在摸魚。 ●從來不覺得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經常突然生氣,但過段時間後又感到後悔。 ●對小時候的事情難以啟齒。 ●因為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無法和人維持長久關係。 ●明知道自己過度在意別人的視線,但卻無法改變。 ●害怕權威,稍微有一點組織階級的上下之分,就會讓你想逃跑。 ●覺得人們對我有過度的要求。 ●不太擅長表達情緒。 ●無法忍受別人跟我有不一樣的想法。 如果你符合以上任何一項,請打開本書! >>>想看更多 |
| | 《我這個謎》 從前存在的自己; 現刻存在的自己; 未來存在的自己; 真正存在的自己,在哪裡? 他說:「我的職業就是 寺山修司」 最後的實驗派大師 東方的「費里尼」 影響日本劇場界、攝影界、建築界、電影界 逝世三十年後再度掀起「寺山修司」熱潮 劇場導演黎煥雄 影評人•《釀電影》主編張硯拓 影評人鄭秉泓 作家馬欣 專文深刻推薦 他是詩人,是導演,是小說家,是影響日本近代視覺美學,劇場藝術第一人。 他是前衛符號,是悲傷青春的歌,是革命新浪潮; 多才多藝,早逝的生命,讓他的一生成為無可匹敵的傳奇之謎。 本書是第一次能夠貼近寺山修司,並且窺看寺山修司的內心之書。 他寫自己的出生。母親說他在行駛中的火車出生,所以出生地不詳。敏感的他,對這個說詞十分執著。 他寫自己的父親。職業刑警,長期酗酒,沉默寡言,父親是永遠虛無的存在。 他寫自己的母親,說母親有三個名字,這三個名字分別代表母親流淚孤獨貧窮的一生,也同時賦予寺山修司易感殘酷的才氣。 他寫自己。在詩中,寫真實的自己,在生活中,寫虛構的自己。 我們分不清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寺山修司? 是在夜裡「猜汽笛聲遊戲」,與父親兩人黑夜中衝出大門,在鐵路草叢旁,等待「聲音變成形態」。寫出:「血是冰冷的鐵路,駛過的火車,遲早會經過心臟。」的寺山修司? 還是十四歲沉迷於「捉迷藏」。當鬼的他,「孩子們個個躲起來,無論我呼喊幾次『躲好了沒、躲好了沒』,也沒人回答我……我走在空無一人的故鄉馬路……」的寺山修司? 抑或是收集自己影子的寺山修司?「我會將剪下來的影子寫上日期,代替『日記』保存……」 時間,空間,是寺山修司的鏡子,在這兩面鏡子之中,他創造了一個瑰麗魔幻的世界,掉進去,就永遠無法走出來。 >>>想看更多 |
| | 《思考練習題》 數十年不敗的經典之書•跳脫框架的啟發之寶 榮獲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最高評價 金鼎獎童話作家 王文華 作家•學思達創始人 張輝誠 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蔡淇華 生鮮時書創辦人劉俊佑(鮪魚) 強烈推薦 來!現在試著回答以下的問題:(記住!先不要急著看答案) 你現在穿的襪子是什麼顏色? 穿衣服時你先穿右邊還是左邊? 雙臂抱胸時,左手在上還是右手在上? 自由女神是哪一隻手高舉火把? 對!你從來沒想過這些問題的答案。現在再試著想像以下的情境: 想像一下花生的滋味; 想像一下汽油的味道; 想像一下盪鞦韆時盪高高的感覺; 想像一下書本掉落地面的聲音…… 學著解決問題,並不代表要更具邏輯性,而是要學著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 如果你想要成為問題解決高手,就必須避免先入為主的困境; 腦袋記住所有細節,不見得很厲害,但觀察入微才可以好好培養專注力。 這本輕薄小書,集合了循序漸進的思考練習題,幫助你打破框架,擺脫自我侷限, 利用幽默的笑話哏,有趣的猜謎遊戲,讓你打結的腦袋一下子豁然得到從來沒想過的解答。 >>>想看更多 | |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