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我搓的湯圓,家人不敢吃──撿骨師的訐譙告白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12/16 第120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年輕人為何憤怒?為何掙扎?沒有信仰的激進分子
我搓的湯圓,家人不敢吃──撿骨師的訐譙告白
醒來吧,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老闆!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

新書鮮讀
年輕人為何憤怒?為何掙扎?沒有信仰的激進分子
圖/時報出版
書名:《年輕人為何憤怒》

內容簡介:當今的世界,年輕人面臨的陷阱和誘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但能讓身陷溝渠的他們爬出困境的梯子卻比以往都更少。那些急切地想用暴力摧毀世界的年輕人,他們為何憤怒?為何掙扎?本書最精彩的並不是浪子回頭的故事,而是深刻的同情性理解,撼動人心。

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我們都看到與社會疏離的年輕人犯下各種無法預測的暴行。我們總是憑著刻版印象輕率地將這些年輕人貼上負面標籤。賈米爾教授——曾差點誤入歧途、身陷犯罪和幫派暴力——以第一線的觀察反駁大家的誤解,讓讀者深入了解這群憤怒之人的無望和無助,並為應對這個全球趨勢提供解決之道。

作者賈米爾年少時在家鄉多倫多差點成為犯罪和幫派暴力的一員,自此他決定奉獻他的一生橫跨北美各地幫助處境危險的年輕人,避免這些可怕命運。他寫出自己親歷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第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心得:激進的年輕人站在今日最危險和棘手問題的前線,而暴力的種子遍及世界憤忿的年輕人,他們為何如此脆弱又具有破壞性的想法。

賈米爾除了敘述他個人的故事,還有他對北美弱勢有色族裔和中東與非洲邊緣青少年的協助,以及他與白人勞工階層的接觸。他勾勒出形形色色的年輕人,讓我們看到他們為何憤怒,駁斥錯誤的偏見與負面標籤,並提出具體的步驟,力挽這股全球狂潮。在精采的敘述中,讀者與他一起經歷這個過程。

作者介紹:賈米爾.吉瓦尼,律師和社群社運人士。他目前是奧斯古德法學院的客座教授,專事研究社群組織和地方經濟發展。他與《絕望者之歌》作者傑德.凡斯共同創辦了非營利組織「我們的俄亥俄再生」(Our Ohio Renewal),以解決美國白人勞工階級面臨的問題為宗旨。

搶先試閱:〈沒有信仰的激進分子〉

我在歐洲之時,不同年齡、不同城市和不同族裔背景的穆斯林都想讓我知道,組織巴黎恐襲事件而使莫倫貝克惡名昭彰的兩個年輕人阿布阿烏德和薩拉赫.阿布德斯蘭並非虔誠的穆斯林。人們多次告訴我,這些年輕人他們的行為不應和伊斯蘭混為一談,不僅是因為他們的罪行與教義不一致,也因為他們的人生並不虔誠。根據我在莫倫貝克訪問多人的說法,阿巴烏德和阿布德斯蘭根本就未被視為信仰社群的成員。

在活躍參與信仰社群的人和濫用宗教的無信仰激進分子之間,區別未必總是很清楚,但在西方國家許多ISIS啟發的活動中確實適用。在ISIS所招募來執行恐怖陰謀的年輕男子中,對宗教信仰的程度各有不同層次。據報導,二○一六年七月十四日在法國尼斯殺死八十六人,並造成四百多人受傷的穆罕默德.拉胡瓦杰–布哈勒(Mohamed Lahouaiej-Bouhlel)是在他發動攻擊前幾個月才開始赴當地的清真寺。在那之前一個月,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炸死四十九人,炸傷五十三人的奧馬.馬丁(Omar Mateen)似乎虔誠得多,數年來每週都赴當地清真寺數次。曼徹斯特體育場炸彈客薩曼.拉曼丹.阿貝迪(Salman Ramadan Abedi)於二○一七年五月發動攻擊,造成二十三人喪生,百餘人受傷,據報導,他和哥哥及父親一起上曼徹斯特的一座清真寺。

自認是穆斯林卻幾乎不參加宗教儀式,似乎是西方世界聖戰分子常見的型態。二○一六年,美聯社分析了數千份外洩的ISIS文件,總結了三千名新兵對伊斯蘭的了解。在這些新兵中,有七十%的人對如伊斯蘭教法(Sharia)的伊斯蘭教要素只有基本的了解。同樣在二○一六年,法國當局監控疑似有激進分子傾向的上萬名年輕男女,其中有四千人是改信伊斯蘭教,這表示他們並不是從小就接受這個宗教,也並不是來自穆斯林家庭。在美國,自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因恐怖主義相關罪行而被捕的人數以二○一五年最多。在被捕的五十六人中,有四十%是改信伊斯蘭教者。這個數字在歐洲也和北美一致。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學會(Henry Jackson Society)的一項研究調查了二○一四年七月至二○一五年八月間在西方的三十二個ISIS恐怖分子陰謀,也發現四十%的涉案者(大多數是年輕人)都是改信伊斯蘭教。

《紐約時報》把ISIS的招募工作描述為吸引「中間人」(in-betweeners),即「尚未確立身分認同的年輕人」,他們身分的不確定性「使他們容易受到傷害」。這種不確定通常是因為移民和種族或宗教認同,但這也源自於對生活的不滿。在煽動西方與伊斯蘭之間的衝突中,ISIS既能吸引想要與西方鬥爭的人,也能招募想要為伊斯蘭而戰的人。

例如我在歐洲遇到的一名社工人員就談到一個十來歲年輕人的案例,ISIS招募他赴敘利亞打仗。由於父母和他一名手足之間的問題,使他的家庭分裂。ISIS的招募人員把這些痛苦的經歷歸因於西方的生活方式,聲稱西方破壞了傳統家庭,因為它反對穆斯林和伊斯蘭教。這樣的訊息引起這個年輕人的共鳴,要不是警察和社工人員的干預,這個年輕人幾乎要放棄在西方的家園。

另一個例子是亞倫.朱萊佛(Aaron Driver),一個出身基督教家庭的二十三歲加拿大白人青年,他效忠ISIS,並策畫了在安大略省的恐怖行為,但遭警方破獲。朱萊佛的父親說,兒子十六歲時母親去世,之後他就開始走上激進分子之路,他變得「退縮,不願談自己的哀傷。」他對周遭世界感到不滿,並希望以ISIS成員的身分攻擊世界。

***

在像比利時這樣的國家中,沒有信仰的ISIS新人在犯罪活動方面的背景遠高於宗教背景。比利時的監獄系統被稱為聖戰分子的溫床,因為許多ISIS新兵都在比國監獄裡度過一段時間。全球各地的監獄,尤其是歐洲監獄,都在為聖戰分子激進化的成長而困擾。在比利時,估計有二十至三十%的監獄人口被確定是穆斯林,而比利時全國總人口中只有六%是穆斯林。在法國,比例差距的情況更嚴重。

在巴黎恐襲發生約十年前,記者辛德.法拉希(Hind Fraihi)記錄了莫倫貝克聖戰分子激進化的早期跡象,他注意到ISIS刻意在罪犯中招募新人,

「它需要他們,因為他們懂得槍枝,知道藏匿處以及祕密活動的環境。」

犯罪活動也協助ISIS籌集資金活動。在布魯塞爾建立ISIS恐怖組織分支機構而入獄的聖戰分子哈立德.澤卡尼(Khalid Zerkani)據說就會把現金和禮物送給他招募為小偷和準戰士的年輕人。官員說,這些人為自己的目的,會以火車站和遊客為目標,偷竊行李、扒竊,這些不法所得被用來支付由歐洲送新聖戰分子到中東戰場的費用。

我在比利時待的時間長一點之後,社群領袖也向我說明了輕罪犯和聖戰分子之間的重疊之處。我在布魯塞爾的那段日子一直都住在莫倫貝克,也經常走過那裡的歷史中心,當地人稱這個地區為Étangsoirs-Ribaucourt-Bonnevie三角地帶,這三個地名就是它非正式邊界的三個地標。我頭幾次走過這一區時,注意到高犯罪率地區的熟悉景象:無所事事的年輕人、毒販,和幾家看似掩護犯罪活動的餐廳。

後來我與一位莫倫貝克當地社區的領導人一起走過同一地區,他指著我看到的毒販正和散布聖戰宣傳的人在一起。聖戰組織的招募人員竟能如此公開活動,而且還是在公園裡,教我十分震驚。不過毒販公開活動的區域本來也就是其他罪犯有膽行動的地方,不足為奇。

另一位社區領袖(這次是在布魯塞爾北部的一個城市)也讓我對輕罪犯和聖戰士激進分子之間的這種重疊有所了解。他告訴我有些孩子不滿當地的青年中心,因為其中一個同伴在那裡偷竊,受到懲罰。當地傳言說,這些孩子為了報復,所以趁深夜縱火燒了青年中心,迫使它關閉了幾個月。即使這些謠言四處流傳,但警察找不到願意出面的證人,社區民眾不願提供任何有用的訊息。據當地人說,這個主要是穆斯林和來自北非的居民因為不信任警察,所以不願與執法者溝通。這也是我聽說聖戰激進行動增長情況引人憂慮的街區之一,這並非巧合。在警察和居民不溝通的地區,執法單位恐怕難以取得對抗聖戰分子所需的情報。

比利時的某些社交圈視聖戰組織為時髦,而且有好萊塢風格(與我成長時所喜愛的黑幫次文化沒有什麼不同)。在布魯塞爾一名青年工人給我的一篇文章中,記者庫爾特.艾許瓦爾德(Kurt Eichenwald)把他在比利時看到的稱為「為流行聖戰」而戰的「聖戰潮人」,他們「對饒舌歌手圖派克.夏庫爾(Tupac Shakur)所知的比對賓拉登的了解更多」。艾許瓦爾德說,ISIS在比利時招募的年輕人喜歡饒舌音樂,他們身穿Urban Ummah等伊斯蘭品牌服裝,在社交媒體上使用伊斯蘭的主題標籤,並且身穿中東服飾自拍。在布魯塞爾少年感化所內與聖戰組織合作的穆斯林顧問穆罕默德.阿茲特拉維(Mohamed Azaitraoui)也有類似的說法,他認為與他合作的許多青少年要前往敘利亞時,都以為自己是藍波。

歐洲其他地方也有「流行聖戰」組織。倫敦國防安全智庫皇家三軍聯合研究院(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的國際安全研究主任拉斐爾.潘圖奇(Raffaello Pantucci)把英國的聖戰分子形容為:「受到成為國際恐怖分子的念頭吸引,這個角色很酷,就像另一種○○七一樣──伴有全球旅行、在海外的祕密接觸、參與槍械訓練營,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協助改變世界的意識形態。」

***

犯罪與宗教之間的連繫並非比利時獨有。參加犯罪次文化的年輕人在試圖改變人生時,常常希望由不道德的生活中獲得救贖,並尋求幫助,在幾乎沒有道德紀律存在之處建立道德紀律。如麥爾坎.X和西城瘸幫(West Side Crips)街頭幫派的領導人物史丹利 .「圖基」.威廉斯(Stanley "Tookie" Williams)等偶像人物顯得十分突出,成為罪惡一生的惡人向宗教尋求救贖的典範。皮尤研究中心二○一二年對美國監獄牧師的調查發現,並非只有麥爾坎和威廉斯依靠宗教來補償一生的犯罪。這項調查顯示,宗教皈依和宗教極端主義在囚犯中十分普遍,四分之三的牧師認為宗教計畫對犯人更生十分重要。

聖戰組織利用這些聯繫,並以救贖一生罪惡的方式來行銷它們的目標。一位比利時調查人員指出道德破產與聖戰激進化之間的關係。他解釋說:

「有一個人由敘利亞休假回家訪友。我們知道他在敘利亞,他會偷偷溜回小鎮與朋友見面,上夜店尋歡。我們監控他,知道他在回到敘利亞之前先上夜店吸食古柯鹼和飲酒。」

ISIS說服這個年輕人可以在休息時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因為他終將為他們的聖戰目標犧牲,因而會消除他所有的罪過。

這個救贖的可能性就類似於向受到獄中或街頭聖戰組織吸引的輕罪犯人所提供的救贖機會。這是一條出路,也是讓你感到自己成為好人的出路。許多宗教都提出罪人可透過某些行動尋求寬恕的想法。

我在莫倫貝克訪問JES期間認識了哈姆扎,這個年輕人也有自己的犯罪和宗教經歷。哈姆扎自稱為摩洛哥裔的穆斯林,他在獄裡待了幾個月,最近才出獄。他在被捕前剛生了孩子,因此入獄的時間對他來說尤其難熬。他年齡與我相仿,只是沒有就業技能或學歷,因此照顧家庭的前景使他內心負擔沉重。

像哈姆扎這樣的年輕人通常在JES參加烹飪、建築或安全課程,但他並沒有參加這些計畫。相反地,我在一班我沒想到他會參加的課堂上看到他:家務管理班。哈姆扎是這班唯一的男生,因此特別搶眼。我試著想像他為什麼受到做家務的吸引,我知道很多男人對擔任管家的想法感到不自在,身為家政工作培訓全班二十人中唯一一個男人也同樣不自在。我問他:

「身為班上唯一的男生,會覺得困難嗎?」

「我來這裡是為了改變我的生活,」

他很老成地說道,就像很有抱負的人一樣:

「我得要為家人工作。這是我能得到的工作。我曾經離開女兒,現在我回到這裡,我需要工作。」

哈姆扎後來告訴我他被捕的一些細節,他和一群人一起惹上麻煩,但他是唯一入獄的人。

我問道:

「你的朋友有沒有像你一樣想要工作?他們有改變生活嗎?」

「沒有,他們還是一樣。但我不一樣。我入了獄,離開了女兒。我改變是因為我需要改變。」

哈姆扎說他很虔誠,我也看到了一些證據。在我們對莫倫貝克的討論中,他有個同學批評了伊斯蘭教,哈姆扎非常生氣,熱烈地和她爭論,但他態度得體,也很克制。在她對穆斯林發表煽動性的評論時,我看到他眼中的怒火。後來他告訴我,他不喜歡人們說巴黎恐襲這樣的罪犯是穆斯林,在哈姆扎眼裡,他們不是穆斯林。現在,身為在世上行善的人,他相信他可以自信地說,自己是穆斯林。他試圖向同學解釋這樣的差異,但是她不聽。他聽到她的話時,可能會感到內疚。畢竟就是因為像他和他朋友這樣的年輕人參與犯罪,才讓人們有理由不公正地把伊斯蘭教認定為暴力宗教。

即使哈姆扎現在自認為是穆斯林,在他描述自己出獄後的救贖道路時,卻避談宗教或宗教觀念。他把重點放在家庭。他說:「有女兒真好。」這話的背後不只是要做更好的人,也是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家庭讓他有焦點,他可能會繼續做出破壞性的選擇,因而容易受到危險犯罪分子提供的救贖承諾吸引。這些危險分子決心盡可能煽動年輕人,讓他們採取激進的行動。

▶▶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賈米爾.吉瓦尼(Jamil Jivani)《年輕人為何憤怒》

 
我搓的湯圓,家人不敢吃──撿骨師的訐譙告白
圖/寶瓶文化
書名:《百工職魂》

內容簡介:隱身街頭巷尾,畢生燃燒職人魂,他們有本事,也有故事!不是沒想過放棄……訐譙歸訐譙,嘛是要繼續幹下去!職人畢生專注做好一件事,他們經歷過的故事,也是台灣人的故事:有調皮幽默,有萬分驚險;有的神祕難解,有的說來盡是辛酸血淚。見證台灣職人在傳統或當代的技藝裡,熊熊燃燒的職人魂。

撿骨師 / 活版印刷 / 入珠 / 刺青 / 道長 / 乩身 / 澎湖小法 / 捏麵人 / 篆刻 / 珠帽師 / 送行者 / 裁判 / 金工 / 廟宇文創 / 轎班 / 旗袍 / 雞毛撢子 / 大體化妝師 / 紙獅頭 / 製墨 / 鴿笭師 / 神像修復 / 製棺 / 烘爐 / 鰻魚飯 / 戲偶師 / 將帽師 / 光劍 / 製材 /

●入行逾一甲子的撿骨師坤木伯,邊訐譙邊喃喃,自己搓的湯圓家人不敢吃,「撿骨賺來的錢倒是很敢花。」

●受人敬重的澎湖法師蘇武忠,學法前對神明做盡不敬之舉,替神像洗澡、呼土地公巴掌樣樣來。

●「嫌別人溪太寬,原來是你的船太小。」入珠教主陳安窓看人自有一套標準,是「總經理」還是「特助」等級,他說了算。

●陳忠露做的雞毛撢子是起家禮、打掃用具,也是四五年級生不願想起的夢魘。隔壁庄頭老太太當年的那支陪嫁品,從少婦用到當了祖母仍未退役。

作者介紹:目映.台北,創立於2017年,服務項目包含人物專訪、影像剪輯、雜誌廣告、平面設計、網路行銷。2019年推出「百工職魂」系列影像作品,透過影像、文字、設計的巧妙搭配,捕捉隱身全台市井的百工百態。從日漸式微的手工業、民間信仰中的訊息傳遞者,到當代職人,以況味十足的草根氣魄為風格,結合職人們道地的「氣口」,重現小人物的真實心聲。YouTube頻道創立兩年內,已累積超過10萬人次訂閱,於2020年3月獲得白銀創作者獎。

搶先試閱:〈【撿骨師】我搓的湯圓,家人不敢吃──撿骨師的訐譙告白〉

「以前我媽媽不讓我搓湯圓,她說家裡的小孩子會不敢吃,唉,我搓的湯圓不敢吃,撿骨賺來的錢倒是很敢花。」

坤木伯的自白,道出撿骨師的心酸。人們無不希望自己逝去的親人能落葉歸根,但對那雙安放無數形骸入甕的手,仍是避之唯恐不及。

原先對撿骨師的想像有點刻板,以為大概是充滿豪邁之氣、嚼著檳榔的Local阿伯,結果出現在眼前的,是個身穿條紋Polo長衫、看起來相當純樸的阿伯。他停下機車走來,剛開始還真以為是附近務農的阿伯要來看熱鬧,萬萬沒想到他就是坤木伯。阿伯的兒子爆料,一知道有攝影團隊要來拍他的故事,坤木伯早早就先去剪頭髮,非得要「Sedo」完備只為完美登場。

墓地地勢凹凸不平,一行年輕氣盛的採訪團隊都得特別注意腳步才不致扛著器材摔跤,坤木伯走起來卻相當靈巧,沒有一點障礙,遇上有高低落差的檻,也輕巧地一躍而下,看了實在為他八十二歲的膝蓋捏一把冷汗,但這坤木伯硬朗的身體可真不是蓋的!認證!

坤木伯家三代撿骨,父親和祖父都是撿骨師傅,如今兒子也接棒,已是第四代。坤木伯從小就常隨阿公到墓地工作,「小時候窮,去工作人家都會準備很多吃的,我也就常跟著去工作。」對小孩子來說,食物的吸引力遠大於恐懼,什麼沒有,就是一股憨膽不輸人。他常跟在阿公身旁工作,十三、四歲就開始當助手幫忙,到十八歲時已經能出來獨立接案。

過去土葬是主流,撿骨一次能賺進幾千塊,一天平均有兩到三件工作,高峰時期一天還做過八件,累積起來的收入不薄。「撿骨」是坤木伯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工作。

破土儀式準備開始,燒完紙錢,坤木伯的弟弟大聲念:「無禁無忌,破土大吉大利。」工人們合力挖出棺材,喪家的女兒手舉黑傘、湊向前呼喚逝去的父親,接著才由撿骨師上場。

坤木伯當場清點起骨頭的數目,他說,很多心懷不軌的撿骨師對亡者下葬時穿戴的貴重物品起了貪念,往往會以「沖煞」作為藉口,要求家屬迴避不要看。「其實這就是另有所圖,不然你想一想,自己家的長輩怎麼會害你?」

親眼見到開棺、亡者的骨骸,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衝擊與害怕,若要說有什麼想法,大概就是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每個人抵達人生末端,都化為一具骨骸,什麼都帶不走,人生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留下些什麼吧。

一般來說,撿骨之後是納骨,納骨方式由喪家選擇,又分成入大甕或是小甕。入小甕只要火化後納入即可,大甕的程序就比較複雜:先用布料包裹頭骨,由葬儀社或撿骨師依照性別繪製臉部,並按照人體的坐姿,依序將骨骸放入大甕中。骨骸可以用黑木炭固定,但絕對要避免堵塞五官,而像指關節等易散落的部位,則會用紅布包好才能置放到甕裡,接著再妥放於靈骨塔。

正巧拍攝日當天的喪家就是選擇入大甕,坤木伯說:「現在多數人都選擇入小甕,像這種入大甕的,做十件大概只會有一件。」非常幸運,這次不光是拍到完整的納骨儀式,亡者還是典型「好處理」的案例:屍身完全腐化,留下完整的骨骸。如果遇上蔭屍,例如屍體腐化不全,或是呈現如豆腐渣般的碎屑,就需要耗費更多的工序將骨肉分離。尤其在北港一帶,因地勢問題水易淹進墓地裡,蔭屍的情況相當普遍。

坤木伯一派輕鬆地說:「眼睛瞪得大大的、身體上還殘留毛髮、屍臭味很重的,我都有遇過。前幾次會害怕,之後不管多臭我都不怕。」早在坤木伯十來歲時,就已在墓地練就一身無所畏懼。

多年來,坤木伯也撿過自己親人、朋友的骨骸,說到這裡,他沒有流露太多悲傷,僅說這就是份工作,以實實在在、不占人便宜的心態將每個案子做得盡善盡美最重要。偶爾,他也會遇上悲傷的家屬在現場嚎啕大哭,坤木伯會安慰對方:「撿骨是好事,別哭了,這樣逝去的家人會走得不放心。」但話鋒一轉,坤木伯又說出心裡的OS:「不是啦,哭成這樣,我頭都暈了,是要怎麼專心工作?」

……夠真實的心得。

坤木伯一直到四十多歲才結婚,在當時算是相當晚婚。坤木伯說,以前街坊鄰居都叫他「撿骨仔」,有次媒人要到家裡作媒,鄰居看到媒人還以為是喪家要來委託撿骨,熱心報路:「嘿對,他撿骨的啦!你要來找他撿骨喔?」回憶起這事,一聲國罵不著痕跡地流入坤木伯的海口腔。「×××!人家是要來作媒的啦!」這聲訐譙講得自然,說完自己還哈哈笑了出來。

一甲子的職人生涯,坤木伯遇過的靈異怪談並不多,印象深刻的是某次撿骨,大概是過程中有附近的野狗叼來了動物的骨頭,混雜在逝者的骨骸中,納骨完成當晚,喪家的孫子竟然無法克制地整夜學狗叫。後來打開納骨罈,憑著多年的經驗,坤木伯果真找到一根非人類的骨頭,直到處理完畢,一切才終於回歸平靜……

(全文未完)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目映.台北 《百工職魂》

 
醒來吧,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老闆!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
圖/蘋果屋
書名:《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

內容簡介:上班心會苦,是因為你想著做自己!成熟工作者不拼實力拼演技,搞定自己的角色,讀懂對手的劇本,才能讓你一路笑演到最後,發光又發亮!職場之所以讓人又愛又恨,就因為這裡頭有太多互相牽制、無奈和妥協。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英明老闆和神隊友同事,但前提是你必須上輩子燒好香鋪橋造路做好事。如果沒有,那麼你也只能咬牙接受自己只有NG老闆和NG同事,一邊消業障,一邊積累福報。

抱著「做自己」的心念進職場,日子會很難熬,但將自己切換為「專業演員」的定位,日子就好玩起來了!!

這是一本非典型職場勵志書。專業上班族阿發不會慫恿你勇敢追夢,也不鼓勵你把興趣當飯吃,而是以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如何演好「工作」這場戲。讓你的不爽,成為人生的堆肥!今天開始,訓練自己當專業演員,演好自己的戲,看懂別人的戲,荒唐中求生存,你的日子才會愈過愈輕鬆!

1. 第一步,認清「職場舞台」──

想要當個高效喜樂的上班族,你必須在心裡徹底放棄你對於好老闆、完美主管、神隊友同事等等所有一切的不實幻想。既然跟你有血緣關係的爸媽和手足也經常讓你頭痛火大,那麼跟你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主管老闆和同事,會找你麻煩,讓你火大,那才是正常的。

2. 第二步,讀懂「人際劇本」──

職場中就是有各式各樣的健達出奇蛋。每次碰到難搞的同事,你都要帶著感恩與獵奇的心情,替他們進行生物分類建檔。學會切換心態,抱著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內蠕動微生物的研究精神,開發不同滴劑來對待他們。

3. 第三步,演好「專業設定」──

身為一個專業上班族,「努力」要夠內斂,不需要急著跳出來證明自己有能耐,不需要證明自己可以扛起每一個挑戰。畢竟觀音娘娘都沒辦法普渡眾生。不努力也是一種節能環保,保護你的精氣神,才能在每一次值得的任務中,全力以赴。

4. 第四步,找出「轉場時機」──

關於改變,你需要的不是決心,而是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人到中年後你就會知道,鬼遮眼這件事是千真萬確的。人只有認識自己、把自己的價值看清楚了,缺點也都認了,講話才有力量,做決定才能果斷。當你等到壓垮你的那根大稻草,你自然就會拍拍屁股,離開你深陷的泥沼。用你的速度下決心,這樣的改變才會比鑽石恆久遠。

作者介紹:阿發的寫作日常(譚宥宜Afra),1980年生,從翻譯界的哈佛、美國蒙特瑞翻譯學院取得口譯碩士後,進入新聞界,8年後離開電視台,轉戰金融圈,掐指一算已是6個年頭。在職海中載浮載沉的這些年,發現自己很大部分的核心工作,就是翻譯老闆、主管和同事荒唐且近乎黑色幽默的內心戲。喜歡觀察荒誕人性,經常洗腦自己職場就是人生修練場。

白天溫良恭儉讓,一本正經認真工作,夜間性格會調節為溫良恭儉「浪」模式。最愛在個人臉書粉絲頁上說些不會當面說給NG老闆主管同事們聽的酒後真心話,導致三不五時收到娘親的柔性道德勸說,勸導阿發為了自身前途著想,最好不要再寫這些職場現形記。.阿發的寫作日常: https://reurl.cc/0xbQ8Y

搶先試閱:〈醒來吧,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老闆〉

如果我來當人資長(很遺憾地我不是),員工新生訓練時,除了幫助員工了解公司文化多麼有遠見,內部組織分工如何跟著時代趨勢彈性變動,茶水間和蒸飯間使用守則等等這類「硬知識」,我更想告訴所有新進員工,想要當個喜樂高效的上班族,你必須在心裡徹底放棄一切你對於完美主管、好老闆、神隊友同事的不實幻想。

醒醒吧。很多老闆喜歡勉勵員工,把公司當家,We are family。如果公司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既然跟你有血緣關係的爸媽和手足,也經常讓你頭痛火大,那麼跟你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主管老闆和同事,會找你麻煩、讓你火大才是正常的。

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裡有一句經典名言:「幸福的家庭都很相像,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

這句話用在家庭和職場,通用、百搭。

我身邊有些朋友,爸媽開明,兄弟姐妹各自有成就,個性都很好,各自過著快樂的日子,也不缺錢。我常常跟這樣的朋友燦笑恭維,說你們上輩子一定有鋪橋造路累積福報,這輩子才能有好爸媽而且兄友弟恭,不用擔心錢。

恭維後,我會立刻擺出陰險的表情,聲音一沉,一字一句慢慢地說:「但是,天底下不可能有完美無缺的家庭,你們,一定有弱點!快告訴我你家的祕密!」

這聽起來像是好朋友間無聊的笑話,但我真相信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元素不脫離那幾個模範項目。瘋狂的家庭,就像八點檔連續劇,讓人崩潰的元素往往都不一樣,有時候番顛的是大人,有時候讓人抓狂的是孩子,如果連遠房親戚都亂入就更精采了。

職場中,我們對於幸福家庭的想像是這樣的。大老闆有願景,有魄力,有擔當。主管英明有領導力,賞罰分明,願意耐心培養部屬並提供舞台。同事們能力互補,競爭中互求進步。

這樣的幸福職場,聽起來很無聊吧?就如同我們都希望自己出生在幸福的家庭,事實是,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一些毛病。

職場新鮮人期望,主管老闆是可以仰望的,是有膽識有肩膀,人品也不差的。明明面試時,主管看起來人模人樣,帶著自信笑容、和藹態度跟你說明這份工作很有挑戰性,適合積極主動想學習的人。等你一上工後,你才發現主管說的都是真的,工作真的非常挑戰,因為主管通常只出一張嘴又急性子,指派任務時像在得來速點餐,交代大方向後只說下班前給我就消失,一旁的同事對你的慌張沒有興趣,也沒有空解答你的疑惑,你只好積極主動拿出你的求生意志,試圖在各種混亂中匍匐前進。

這,才是職場中「不幸家庭」的真實樣貌。而且你會發現,沒有所謂的好老闆或好團隊,只有「適合彼此」的組合。

我認識一位人資長,是個明快直率有想法的人。她被高薪挖角後,為了方便推動業務,也把很有能力的前部屬挖角來自己身邊。不過,她告訴這位很有默契的部屬,未來的日子,如果有更好的機會,我鼓勵你去找不同風格的老闆跟,不要一直跟著我。

人資長的想法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只習慣服務某種樣態或風格的老闆,久了,我們就會活在一個非常舒服的宇宙裡。萬一哪天你喜歡的老闆先離開一步,你愛的團隊解散了,接下來你要面對的可能就是你不習慣應對的對象,接下來的溝通日常,你就會上吐下瀉。就像一個平日健康乾淨飲食的人,到了印度旅遊,不習慣當地混亂隨興的風土飲食,腸胃注定要歇斯底里、發瘋哭泣。

打怪跟讀書一樣,都是用時方恨少,待在不完全幸福的家庭,可以幫助你脫離天真狀態,了解人性,培養淡定與屬於自己的求生策略。各種瘋狂看多了,溝通時遇到大事也可以化小事。

實力跟演技,請至少擇一優化

人跟人之間是有磁場的。如果職場走一遭,終究都要做牛做馬,那麼找到一個能讓你甘願做牛做馬的主管或老闆,是很有福報的一件事。

我認識一位資深業務員,年輕時,她是營業處的銷售天后,個性熱情直爽,也是個工作狂,因為業績亮眼,一路被晉升成為業務經理,再成為處經理。這位職場前輩跟我說,當年她很崇拜總經理,那時候的總經理知人善用,深謀遠慮,是位值得跟隨的領袖。

後來,換了總經理。新的總經理不喜歡聽人意見,凡事自己說了算。業務天后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不再被上層重視,失去了知音感,她不願意幫自己不欣賞的人衝刺業績。

於是,銷售天后決定離開處經理的崗位,回到前線繼續當一人作戰的業務員。提到往事,這位姊姊眉飛色舞地跟我說,「妹妹,你看起來也是個聰明人。我們這種人啊,就是講感覺。如果你是個咖,我服你,我就幫你一起打江山。如果你不值得我付出,我何必啊?我自己賺還比較快!」

銷售天后明顯就是不能被馴化,只能被感化的類型。如果你很清楚自己是個感情動物,有個性,需要被看重,又很挑老闆,那你最好也要在本業上是個咖,擁有不求人,或老闆很需要的核心實力,才能很瀟灑地做選擇。

工作中感到困頓無奈,往往是因為我們自覺「沒選擇」。消除困頓無奈,活得接地氣,就要學學我提到的這位銷售天后,擁有可以隨身攜帶、到哪都吃得開的工作能耐,那麼就可以比一般人灑脫。

如果沒有出色的能耐可以不看人臉色,那麼想要在職場上離苦得樂,你要立刻改變策略,培養隨時可以川劇變臉,現實且認命的強大心理素質。

★沒有所謂的好老闆或好團隊,只有「適合彼此」的組合。

▶▶ 閱讀更多 蘋果屋 阿發的寫作日常(譚宥宜Afra)《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

 
老外說「What a shame!」是在罵你「真可恥」?真的嗎?
Jimmy的外籍同事邀請他參加一個重要的party,Jimmy身體不太舒服無法參加,外籍同事說了一句:�胇hat a shame!�苳悜�,這外國人未免也太不禮貌了吧!不能參加party就說人可恥,Jimmy很生氣。其實「what a shame」不是很可恥,Jimmy弄錯了。

學習慢慢思考的藝術
每個長期飲酒的酒癮者都知道,最好把飲酒的習慣戒掉。知識無法經常達到改變行為的效果,但是慢慢思考的藝術卻能夠協助將獲得的知識轉化到行為中。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