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普遍帶有乳糖不耐基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如果新生兒的所有需求都已滿足,仍莫名哭鬧,有很多時候與孩子的腸胃不適有關,其中最常被忽略的原因即是乳糖不耐症。根據研究,以國內的情況而言,約有70%的台灣人帶有乳糖不耐基因,但大約只有25%的成人有症狀。 寶寶莫名哭鬧可能來自乳糖不耐症 影響乳糖不耐症發生的遺傳基因位於人體的第二對染色體,會造成腸胃中的乳糖酶缺乏,讓乳糖無法在腸胃中完全消化而產生過多氫氣,造成脹氣。劉明發醫師解釋,正常的情況下,孕媽咪妊娠32周至38周左右,胎兒腸胃中的乳糖酶數量可發展至成人數量的70%,產後餵奶,持續刺激寶寶乳糖酶發展,約於月齡4個月,可發展成熟,但若寶寶有乳糖不耐症,出生後餵奶,仍無法刺激乳糖酶持續生成,產後1∼2周,隨著奶量增加,應就可發現寶寶的喝奶不太順利,症狀包括:食量減少、因為脹氣,奶餵不進去、更容易溢吐奶、腹瀉、體重增加緩慢、餵食過程中容易哭鬧等。 例如:原本在月子中心,20分鐘可以喝90c.c.,離開月子中心後,症狀出現,90c.c.的奶需要餵到一個多小時,或是明明很餓,卻喝奶喝沒多少就拒絕再喝、每天排便的次數超過10次等,就必須懷疑是否有乳糖不耐症或是牛奶蛋白過敏。牛奶蛋白過敏的症狀與乳糖不耐症類似,但排便上比較容易出現血絲,還可能伴隨嘔吐與皮膚過敏的症狀。 未及時發現而擴大腸胃問題 依據寶寶體重增加的幅度,通常可提供小兒科醫師確認孩子的生長狀況,寶寶四個月時,體重若能達到出生時體重的兩倍,可初步排除腸胃發育不佳的情況,劉明發醫師指出,許多初期就出現症狀的乳糖不耐症寶寶,因為未即時診斷治療,使乳糖酶缺乏的副作用影響消化機能(例如:絨毛發育不佳、腸道發炎等),反而擴大孩子的腸胃問題或影響腸胃發育,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孩子持續的營養不佳、生長緩慢、腸絞痛或是情緒問題(因為不舒服而經常哭鬧)。 母乳哺餵搭配益生菌 對嬰幼兒來說,為了滿足發育需求,一方面必須顧及均衡營養,另一方面則必須給予足夠的熱量,以為寶寶量身打造的母奶為例,平均100c.c.中含有7公克的乳糖,專司供應寶寶熱量以應付生長發育,除此之外,母乳中的乳糖還附帶有唾液酸、有益腦部發育的油脂等物質,讓寶寶補充熱量的同時,也幫助大腦健全發育。 整體而言,繼續哺餵母乳對寶寶健康的益處較大,因此就算寶寶有乳糖不耐的症狀,醫師多半還是會鼓勵媽媽繼續哺餵母乳,同時搭配開立益生菌與防脹氣的藥物,或是直接在母奶中添加乳糖酶,讓媽媽可以順利在孩子1歲前(以奶類為主食的階段)持續哺餵母乳。而若寶寶的飲食除了母乳之外也包含配方奶,則須將配方奶改為無乳糖的奶粉,並依孩子乳糖不耐的程度與改善狀況調整母奶與配方奶的比例。 關注飲食狀況並適時就醫 乳糖不耐症的寶寶,若症狀持續未獲得治療,絨毛組織會發育不全,進而可能導致出現對牛奶蛋白過敏、產生皮膚狀況如:濕疹或皮膚過敏,此時奶粉的更換就需選擇無乳糖與水解蛋白的混和配方,才能幫助解決寶寶的腸胃問題。臨床上,約80%的乳糖不耐症寶寶在更換無乳糖配方奶後,都能回復正常飲食。 腸胃道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健康的腸胃道攸關免疫系統的健全發育,甚至可能解決有史以來讓家長頭痛的寶寶肌膚過敏與腸絞痛問題,以及孩子難睡與情緒不安定等狀況,因此,建議若新生兒有飲食上的問題,要及早尋求小兒腸胃科醫師診斷,找到適當的方法對症下藥,避免主觀判斷孩子「哭鬧難帶脾氣壞」而延誤治療。 【完整內容請見2017年12月號370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