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奕瑾
講到「眼睛是靈魂之窗」時,你看到的是「眼睛」?還是「靈魂」?長久以來,台灣IT產業發展得太好,致台灣重硬體、輕軟體,硬體思維將是台灣面對新一波產業革命的包袱。在創新AI時代,千萬別相信產業大老,而要相信直覺和洞察力。
台灣所有廠商都在找「眼睛」,都去做攝像頭,各式各樣攝像頭,但都沒人用,最後還是去找蘋果,蘋果說你是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利潤就被壓縮。
但是世界各地想做的是「靈魂」,是大腦看到東西,若是由此切入,思考的是攝像頭要拿來做什麼?是要抓犯人?還是要做資料儲存?GoPro的成功,就是它很聚焦在運動式攝影。我要說的是,沒有靈魂,硬體沒有意義。
在Inetl、Microsoft時代,台灣硬體商還可以做出自己的筆電,然而Apple崛起,它認為不掌握硬體,軟體無法做好,台灣硬體廠商現在能控制的只剩下某個元件,利潤自然就被壓死。
人類史上若遇到像網際網路(Internet)、人工智慧(AI)這種革命,一定會有新的產業誕生,就像Facebook、Google、Apple、Amazon等公司市值早已將石油公司擠下。
AI這波浪潮再起,一定有很多產業大老說,要怎麼做才會成功,但那些建言極可能都是錯誤的。猶記得在網際網路時代來臨時,很多人把書本、電影、音樂放到網路上,向消費者收費,接著保護數位版權,不要讓人來copy等等,最後證明,這些都是失敗模式。
網際網路是怎麼起來?是免費,「羊毛」出在「豬」身上,創造出體驗價值,營收則要另外來,Google也是撐了好些年才賺錢。
我在蕃薯藤、約1996年時就有想做即時通訊平台,當時拜訪某家大品牌手機公司,他們就認為即時通訊軟體是個不好的點子。第一個理由是電信業務很賺錢,做免費即時通訊是打自己;第二個理由是員工怎麼可以在上班聊天;第三個理由是說消費者不喜歡即時通訊,要接到電話才有親切感;第四個理由是,沒有用戶說有即時通訊需求…之後,中國知名網路公司騰訊找上蕃薯藤合作。
台灣一年有千億元的科技預算,每年也都召開科技產業發展策略會議,都是找產業大老來開會,分配科技預算,直到今年首有軟體服務的人參與,但不論物聯網(IoT)或大數據,得到結論都是關鍵在硬體,而國際看到卻是軟體。
再來談AI發展,我們過去依賴電腦計算,接著記憶,再來電腦知道的事比人類多,做的決策比人類還準確。現在講AI產業化,都強調利用AI來增加效率及cost down,但這絕不是AI最重要的事。
在AI時代,是要做「靈魂」這件事,在後工業時代下,不擔心沒有服務,而是沒有好品質的服務;因此,年輕人要有創新mindset(心態),不要相信產業大老,而要相信直覺。當進入創新產業,有很多人會去做很多Case Study,我的建議是,若要做創新,別做Case Study,愈研究就會愈失敗,還不如相信直覺,面對客戶,把問題解決。
說到軟體思維,必須提到台灣社會一大問題是,大家很怕失敗。新興產業在萌芽階段,因吸引很多人跟進,必然會產生泡沫,例如2000年網路泡沫化。我個人是很正面看泡沫,因為泡沫化後就會產生新的巨擘,Google、Facebook就是這樣起來的並且成熟發展。
面對創新產業的來臨,要勇於定義未來,有洞察力,並運用新科技,來改變我們的社會。
(本文由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口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