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海上漁場從中國青島一路用船運到挪威來,希望到時能把這裡養殖的三文魚(鮭魚)運回中國,作為我們的感謝!」挪威薩爾瑪集團投資人關係主管呂納爾.西韋特森興奮地說。新華社報導,12月的這個時候,挪威中部的白天只有4個小時左右,難見陽光。此時北大西洋挪威海佛魯灣海域風高浪急,快艇在大海中搖擺不定,而旁邊的海上養魚平台「海洋漁場1號」卻穩如磐石、巍然不動。
這座大型養魚平台是世界首座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由中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總承包建造。平台呈圓形,直徑為110公尺,總高68公尺,水下部分45公尺。整個設施由8根纜索連接海底固定,可抗12級颱風。
在「海洋漁場1號」的正中央,有1座5層樓房,其中包括總控制室和人員住宿區等設施。漁場外圍立12根巨型鋼柱,鋼柱間有漁網把漁場團團圍住。作為現代化海上養殖裝備,這座漁場安裝有各類感測器2萬餘個、監控設備100多個,在魚苗投放、餵食、實時監控、漁網清洗等方面,系統都實現了智能化和自動化。
這一漁場最多可容納9人在深遠海作業和生活,一個養殖季可養魚150萬條,產出三文魚約8千噸,產值在1億美元以上。西韋特森說,「海洋漁場1號」今年9月運抵這裡,在完成固定安裝之後已經投入110萬條小三文魚。目前這些三文魚生長良好,預計在明年秋天長到5公斤以上,就能上市出售。
現階段「海洋漁場1號」隨時有7人值守,工作人員採取輪班制,一般工作1個星期,然後休息1個星期。「這些工作人員待遇很高,月薪大概有6、7萬克朗(約合人民幣5.4萬元)。」西韋特森笑著說。
位於挪威中部的特倫德拉格地區是世界最重要的三文魚養殖區域之一。在該地區的海岸和峽灣區域,建造了很多傳統的三文魚養殖場。但近海密集養殖,出現魚病頻生和拓展空間有限等不利因素,因此遠海養殖技術發展前景廣闊。
西韋特森說,三文魚的自然生活環境是在海洋裡,只是在繁殖期才進入峽灣。海洋裡溫度適宜,海水交換率良好,水中養分也更充足。以前遠海養殖的問題是沒有足夠堅固的設施,現在這個海洋漁場有助更加充分地利用海洋空間。
「海洋漁場1號」試驗項目是挪威薩爾瑪集團戰略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得到挪威政府支持,旨在把魚類養殖從近海引入到遠海。該項目共有挪威國內外16家公司參與合作,其中漁場主體結構的製造和重要系統組裝全部在中國完成,代表中國製造填補了深海養殖高端裝備的空白。
離開「海洋漁場1號」,快艇在顛簸的大海航行大約40分鐘後回到薩爾瑪集團總部所在的佛爾島。這裡有一座年處理能力為15萬噸的大型自動化三文魚處理廠,目前處理的三文魚都來自傳統漁場,預計未來將有很多深海漁場養殖的三文魚運到這裡。
「這是一個世界首創項目,我們的目標當然是希望未來建造更多這樣的漁場。」西韋特森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