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第363期]新井一二三第二十九號作品《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二月即將上市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大田編輯病第362期 2020.1.22 隔週三出刊│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編輯物語
我長期都想,有朝一日要用日語寫以台灣為主題的一本書,為的是讓日本人多一點、深一點認識美麗島台灣……__新井一二三 ___《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鮮活閱讀 《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搶眼新書 《在名為未來的波浪裡》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大田報馬仔 ●高木直子 謝謝台灣 2020年桌曆【好評熱賣中】
    ●大田出版有讀書會囉!編輯們會不定 期分享好書和辦公室小趣味給大家,請參考大田出版讀書會
 
 

我長期都想,有朝一日要用日語寫以台灣為主題的一本書,為的是讓日本人多一點、深一點認識美麗島台灣……__新井一二三 ___《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我長期都想,有朝一日要用日語寫以台灣為主題的一本書,
為的是讓日本人多一點、深一點認識美麗島台灣……__新井一二三


  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台灣
  ★作家米果:身為台灣人的我,卻從這本書中讀到了即使是台灣人也容易忽略……卻不慎遺忘的各種酸甜甘苦。
  ★立法委員候選人陳柏惟:透過作者的眼,從另一方的角度,去思考我們自己是誰﹗
  ★吳叡人__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全心推薦

  你以為知道,但原來你並不知道;
  你以為了解,但其實你有很多誤解;
  你以為忘了,但只要想起來,你發現自己竟然如此深愛......

  一九八四年夏天新井一二三第一次來台北,這裡不是繁華的東京,不是熱鬧的香港,不是莊嚴的北京,那麼「台北」是怎麼來的?當羅大佑唱〈台北不是我的家〉,當林強唱〈向前走〉,台北之外,還有什麼?這個答案,三十五年後,她說——這裡,是台灣人的台灣。

  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有複雜難以說清楚的歷史定位,有不同族群、多種語言,卻共存在一起的社會環境,有日新月異的宗教信仰,地名與人名既中國又日本,糾結的殖民情懷,得天獨厚綿延不絕的自然美景,風味傾城的美食……

  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新井一二三和台灣人做朋友,她說每個人的背後都像一部長篇小說,活出生猛顛覆的故事。她希望日本人可以傾聽我們的故事,她寫七個章節等於寫七封情書,從北到南的活潑城鄉,從巷弄廢墟的日式建築,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的驚喜悸動……每一封都讓人流下眼淚。

  不管「台灣」作為一個名詞或是動詞,我們對每天在這個海島上演化的生命力,彷彿熟悉卻又陌生……

  這是新井一二三的情感之書,也是我們的理解之書。她的文字與觀察足以作為我們丈量內心與台灣的距離,有時可能我們太靠近,以至於忽略了真正要珍惜的部分。

  這是新井一二三的傾聽之書,也是我們的面對之書。每翻一次新頁,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自信,閱讀她三十五年後交出的作業,再一次重新擁抱台灣?

 



 

 

《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推薦序一

收到一封一封寫給台灣的情書

  閱讀新井一二三這本著作,有很微妙的心境。所謂微妙,不是什麼奇怪的感覺,而是舒適的愉悅。透過文字,以及文字內裡微微滲出或大膽流露的理解與情感,因而跟作者有了心領神會的契合,這是閱讀最棒的境界。所謂的愉悅,是比開心還要淡雅一些,卻又比歡喜還要明顯一些,講白一點,應該是被理解、被知道、被喜歡的感動吧!

  新井一二三的中文書寫是很有歷史的,最早我讀她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文章,已經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她所出版的中文著作應該可以稱之為多產,我閱讀她寫香港,靠著印象裡的描述去尋找那家位於北角的理髮店。看她寫新宿東口紀伊國屋書店B1配眼鏡的經驗,立刻想起自己就讀的語言學校就在隔壁棟大樓,我知道那間眼鏡店,因為眼鏡店的附近有間好吃的咖哩飯餐廳。我讀她寫中央線,喜歡得不得了,每次去東京就搭中央線來來去去。讀她寫的東京人,想起自己成長過程幾乎跟書裡描述的昭和世代相去不遠。

  總是這樣,在新井嫻熟有趣的中文裡,確定了旅行可以前去的方向,幾乎忘了中文其實不是她的母語。對她來說,中文就是外國語,而能夠把外國語運用得如此傳神、彷彿自己的母語,那又是身為讀者感覺敬佩的地方。雖然使用敬佩這兩個字有點老派,但我想不出其他適合的用字了。

  然而這次是新井以她自己的母語日文來寫台灣,原本是寫給日本人閱讀,因而能夠從歷史、人情、建築、文化種種層面來理解台灣,讓日本人可以在珍珠奶茶與鳳梨酥和旅遊指南之外,有機會更接近台灣的日常,我猜想,這應該是筑摩書房一開始向新井邀書的初衷吧!深層的理解,才有可能產生深度的情感,才會有一來再來的動機。

  然而,身為台灣人的我,卻從這本書讀到了即使是台灣人也容易忽略,或即使經歷過、在意過,卻不慎遺忘的各種酸甜甘苦。我以為足夠理解或習以為常的人情事物,原來在新井的觀察中,顯得那麼可愛、有意思,或特別、稀奇。內心想著,如果經由這本書讓日本人理解台灣,那真的太棒了。

  因為文字建立起來的緣分,我成為新井的取材對象,書裡寫到我的台南成長經驗,因此在二○一九年與出版了《臺灣日式建築紀行》的渡邊義孝建築師初次見面時,他很驚訝地表示,「哇,妳就是新井??書裡出現的米果!」

  同樣的對話場景又一次出現在川本三郎老師為了新書《川本三郎的日本小鎮紀行:日本國民電影「男人真命苦」之旅》來到台北大稻埕茶敘的場合,我跟川本老師有幾年的交情,他見到我,立刻說他讀了新井的書,「書裡面的米果,我認識啊!」

  對台灣日式建築有纖細情感的渡邊義孝建築師,以及有著昭和文人氣質的川本三郎老師,他們都成為台灣旅行的常客,而他們也都讀了新井書寫的台灣物語,當時我真的覺得,新井果然做了一件對台灣很不得了的事啊!

  我注意到這本書最後列出的參考書目,發現一本由弘文堂出版,因白色恐怖事件流亡日本的台灣作家王育德,以日文書寫的《台灣—苦悶的歷史》,這又是另種巧合。這本書最早在一九六四年問世,幾乎是日本人研究台灣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書,直到一九七九年才有中譯本出現。王育德出身台灣台南,以台灣為主題的著作卻以日文書寫,而新井一二三是日本人,公開發表的文章或出版成冊的書籍,卻是以中文書寫為大宗。語言從來不是理解的障礙,書寫的情感溫度才足以通往彼此的內心,不管是半個世紀以前的王育德,還是已經在台灣出版了二十九本書的新井一二三,在書寫台灣的文字脈絡裡,都看到同樣的愛,如情書般的愛。

  我很喜歡,並且感謝這本書,彷彿收到一封一封寫給自己生長土地的歲月情書,要好好收藏才是。

作家╱米果

  關於米果:台南出身,現居台北盆地邊緣,小說與隨筆雜文書寫者。大田出版《只想一個人,不行嗎?》《初老,然後呢?》《13年不上班卻沒餓死的祕密》《濫情中年》。

推薦序二

思考我們自己是誰

  新井一二三老師這本新書,名為《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很特別的是先以日文寫成,再翻譯成華語。作者說,台灣人對於日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日本人對於台灣的理解卻大多很薄,因此起心動念,以日文寫就這本書。作者從不同出身族群的朋友故事、名人新聞事件,窺見各視角立場的台灣,若說一個視角、一個出身,即是一抹顏色,那這本書則充分彰顯了台灣這個移民社會的繽紛色彩。

  作者自謙自身實非直接定居台灣,不確定筆下的台灣是否真切。但有時或許站在局外的觀察者,會比局內人更一針見血地看清楚事物的全貌。這本書,不僅讓日本人更理解台灣,這個「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其實代入我們台灣人自己,也是很可以的。我們台灣人對於自身的複雜歷史、尚未完整面對的過去傷痕,仍有很迷濛的距離,這個距離也常是造成社會各階層誤解對立的主因。新井老師的筆法高明在這些很嚴肅的事情,在她筆下很輕鬆地能讓讀者設身處地理解,每個篇章都是活靈活現的故事,毫不枯燥。

  最後,要特別提到,新井老師序言裡讓我很感動的一段話:「台灣不是誰的孤兒、誰的繼子;台灣歷來就是台灣人的台灣。」而我們正可以透過作者的眼,從另一方的角度,去思考我們自己是誰!太平洋西南海邊,美麗島台灣翠青,願永遠常在,美麗島、台灣。

立法委員候選人╱陳柏惟

作者序

三十五年後交的作業

  我第一次去台灣是一九八四年夏天。戒嚴令下,感覺黑薰薰的台北,不像繁華的東京,也不像熱鬧的香港,更不像莊嚴的北京。台北到底是怎麼來的?我當時還是個大學生,一時找不到答案,只好把這道高難度課題藏在看不見的抽屜裡,心中告訴自己:以後再說。

  現在我能說:當年台北,硬體上還是早已滅亡的大日本帝國遺留在亞洲一角的孤兒;軟體上卻是流亡的中華民國似愛非愛的繼子。可是,收集到這些詞彙之前,我還是要做很多年功課的。

  我開始認識台灣是一九九六年。那年我訪問了兩次台灣。第一次是二月中,為日本雜誌的台灣專題去採訪一個星期,見到了社會各界的不少人士。解嚴後已過了幾年,一九九○年代的台灣好比處於青春期,正在超級流行電台的叩應節目和「顛覆」一詞;竟有受訪者臨時騎機車載我去公寓裡的播音室當嘉賓,叫我體會到「顛覆」是什麼感覺。總之,整個社會在沸騰、興奮,充滿著樂觀的熱氣。兩個月後,台灣舉行第一次的總統直選;我又飛進台北,這次還由松山機場搭上了沒有其他旅客的小型飛機,去了台海危機中導彈射來的前線馬祖。

  兩次台灣之行讓我認識到一些當地媒體界的朋友,同一年就開始為台灣報刊寫文章了。後來,我跟台灣的緣分從未斷過,一直在台灣媒體上寫專欄結集出書。

  記得二○○○年代的台灣社會,眼看就變得越來越乾淨,不僅在環境衛生方面,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亦如此。在宜蘭等地,開始看到早期文創的成果。我忘不了在宜蘭火車站外面,牽著孩子的手等候之際,有個年輕人帶把小提琴走上來,一句不說,專門為我們拉了一首宮崎駿動畫片《天空之城》的主題曲《伴隨著你》。那是多麼美麗的記憶!

  二○○八年的電影《海角七號》,對我的台灣觀來說,是莫大的轉折點。比誰都「台灣之子」的魏德聖導演拍攝的經典級台片,叫我每看一次就哭一次。好比收到了往南島文化圈的邀請信一般,我忍不住就搭上了南下的高鐵列車。當那趟恆春半島之旅結束時,我已深深刻刻體會到:台灣不是誰的孤兒、誰的繼子;台灣歷來就是台灣人的台灣。

  在日本,傳播媒體對台灣的報導遲遲不變。早就民主化了,但是台灣的頭號景點仍不是故宮博物院就是中正紀念堂。至於在戒嚴令下台灣人曾經歷的苦難以及在民主制度下嚐到的希望與失望,很少被報導。

  二○一一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後,台灣捐來的大數目支援金叫日本人重新認識台灣。到寶島旅行的日本人越來越多,不僅是烏龍茶和鳳梨酥,而且滷肉飯和珍珠奶茶也風靡東洋。儘管如此,全體日本人對台灣的知識還是少得可憐,尤其跟台灣人對日本的豐富知識相比的話。

  我長期都想有朝一日要用日語寫以台灣為主題的一本書,為的是讓日本人多一點、深一點認識美麗島台灣。只是,不瞞你說,寫台灣還是難度非常高的,主要因為在這島嶼上住著具有不同背景的很多族群。到底該由誰的角度去看歷史、解釋現狀,才算公平、有代表性呢?何況,雖然關注台灣三十五年之久,我始終沒有在台灣居住生活的經驗。自己對台灣社會的理解到底多精準,我不敢說有足夠的信心。

  應日本筑摩書店之邀,撰寫本書日文原版的過程中,我看了不少書,也上網查了資料,還坐台鐵列車環島一番。可是,在我腦海裡不時浮現的一個又一個台灣朋友們之面孔,才是支撐我書寫下去的指南針。反映著移民和外來政權來來去去的複雜歷史,似乎每一個台灣人心中都有欲說還休的真實人生故事。我親耳聽過一些,也看著他們╲她們的表情猜測、想像過更多。於是講述台灣的書,自然就成為一層又一層的故事重疊的千層蛋糕。

  出乎預料之外,日文原版剛出來不久,老交情大田出版提案出台灣華文版。自己用日語寫的書,請專家翻譯成華文問世的經驗,對我來說是第一次。本來是針對日本讀者而寫下的一章又一章物語,由書中的主人翁(=台灣人)看來會產生什麼樣的讀後感,目前我還不得而知。可這畢竟是我根據這些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而寫出來要提交的一份作業,雖然從最初算起推遲了三十五年,還是衷心希望能夠得到一張及格的成績單。當下唯獨垂首靜候南風吹來的佳音。

新井一二三
二○一九年十一月寫於東京國立


>>>想看更多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我沉默寡言嗎?─ 》

曾經有一次跟幾個朋友碰面,當場在約下次見面的時間,但我卻說自己那天有演講的行程,結果有人做出非常古怪的表情。

「妳有辦法演講嗎?」

不必特別解釋,我好像也可以明白他話中的含意。

私下話不多的妳,可以在很多人面前演講?這真的有可能嗎?

我想他大概是想接著說這句話。不過聽完他說的話之後,我在想他會這樣懷疑也是情有可原,因為依照我的分類,他是「喜歡說話的人」。

我跟人碰面、聊天的時候,說話的量會隨著對象而改變。如果跟想聽我說話的人見面,我就會多說點話;如果跟想要說話的人見面,我就會盡可能不開口。

因為面對喜歡說話的人,一方面是因為不管我說什麼,對方都不會認真聽,所以也覺得沒必要說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跟他們這樣的人說話很辛苦。比起吸收他人提供的資訊,這些人更在乎的是自己要說些什麼,所以對他們說自己的事情,就像是硬要把東西塞進一個已經爆滿的袋子裡一樣,每說一句話都讓人很煎熬。跟這樣的人見面,我通常都是丟問題給他們,或是回答他們對我提出的問題。因為不被歡迎,所以我也不會一直說話,但也不會嘗試打斷他們,這樣兩個人才會都對那次的見面感到滿意。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對方所說的話就必須要有聽的價值,這段關係才能維持下去。

聽到我要演講而感到訝異的朋友,就是屬於這個類型的人。跟他見面時話很少的我,不知不覺間自然被貼上「可以對話但是不太會說話」的標籤。

大家通常認為內向的人不愛說話,但無論個性怎樣,其實沒有人不愛說話。

只要是人,大家都會想把內心話說出來,有分享自己擁有的資訊或意見的欲望。但內向者對聆聽自己說話的人的反應比較敏銳,如果對方看起來對自己的話不滿意,他們實在沒有自信能夠一笑置之。說實話,誰能對別人的反應完全無感?

今天晚上就試著進到酒館,去聽聽隔壁桌的對話吧。一定會有很多喝了酒話匣子大開的人,不管對方有沒有在聽,都還是忘我地繼續說下去。尤其是平常不太和人對話的中年男性,到了酒席間,就會做出一直對著空氣自說自話的行徑。不過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就算清醒,還是可以不在乎對方的反應、繼續自說自話的人。

內向者會因對方的反應倍感壓力,所以他們會感受這些情緒,不表現出自己想要說話的欲望。他們只會對可能會給自己正面反應的熟悉對象,傾吐自己的心聲。看到這些人跟相處起來較自在的對象見面,話匣子大開的樣子,會大吃一驚也是很正常的事。

內向的人其實只是選擇性地愛聊天,我會開始寫文章,或許因為這是一種最不會讓人感覺疲憊的說話型態也說不定。

有時候會因為他人的反應而放心,話一下子多了起來,但又在某一瞬間感受到對方有點負面的訊號,清醒過來之後感到後悔。

為什麼我要說這種廢話?是不是說太多自己的事了?在他眼中我應該是個很奇怪的人吧?

曾經有一段時間,這些情緒會在我呆坐上地鐵時、躺在床上入睡之前,隨時從某個角落爬出來折磨我。那些覺得不應該把這些話說出口的想法,會不斷在腦海重複播放(老實說,現在還是會有些話像這樣在腦海中重複播放)。有時候後遺症會持續好幾天,這樣一來就會變成除非在不管怎麼說都沒關係的人面前,否則話就會越來越少。

因為要一直看對方的反應說話,所以覺得很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會被那些幻影所折磨,這樣的聊天內容對內向者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於是便自然開始避免與人見面。我認為,不硬逼自己去面對尷尬的事情,也是一種成熟的態度。但如果安於天生的個性,太過追求舒適平凡的日常生活,感覺好像反而會錯過真正舒適的生活條件。

仔細想想,那些能夠讓我放心說話的關係,一開始好像都是從尷尬的關係開始發展。承受那一點點的尷尬不適,進而發展出來的關係,其實可以幫助我確認自己正在過著一段不錯的生活。如果不喜歡這種冒險,只想依賴現在的舒適關係,反而更容易失望,失去這段關係的時候,則會有被孤立的感覺,而無論再怎麼內向的人,都不喜歡被孤立。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一點一點地投資自己貧乏的能量,培養出幾段自在的關係。偶爾在跟他們見面,天南地北隨便亂聊之後,反而會讓獨處的時光變得更加珍貴。在聊天與沉默之間保持平衡,是我要繼續以一個內向者身分活下去所不能放棄的美德。


>>>想看更多

 
 

《在名為未來的波浪裡》

原子邦妮的第一本文字攝影創作集
給每個感覺不同 但都存在的我們


  原子邦妮(Astro Bunny),2015、2016連續兩年蟬聯Street Voice年度人氣榜冠軍,分別入圍第28、29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網讚NO.1台灣EDM團體。

  首度集結出書,與新專輯《在名為未來的波浪裡》同名,藉著詩意短文與小小說,抒發著青春無悔與前進未來的勇氣,搭配時而壯闊、時而安靜的一張張視覺,極度貼近我們心靈的一抹安慰。

  在短詩中,像日記般的文字,私密與粉絲進行心情的、愛情的、友情的溝通與訴說。

  成為自己
  不羈 是種坦率單純
  叛逆 是種無所畏懼
  青春 是用來揮灑浪費
  也許有天我們不得不變
  但至少此刻讓我們擁有最真實的自己

  回憶的單品
  有一種禮物
  也許不是最昂貴 最需要
  卻是當時他所能給予你最好的東西
  那也許是回憶 是感受
  因此不論過了多少季 換過多少流行
  它依然是你塵封的記憶衣櫥裡
  最美的一件單品

  原來的心
  天真
  就是像天空一樣真誠
  像微風一樣自由
  像太陽一樣坦率
  像月亮一樣溫柔
  別怕自己已失去了
  只要存在於世界
  就還能夠擁有
  因為那是最自然的
  發自內心的感動

  現在你好嗎?
  想要走的留不住   在身邊的卻沒有好好珍惜
  只要知道你仍然開心的笑著
  我也有了繼續往前的力量
  然後在心裡悄悄的問
  現在,你好嗎?

  在「青春與愛情的七個小小說」中。收錄了原子邦妮創作的七個短篇小說,有著與歌名同名的小說,〈為什麼長大是那麼的痛?〉〈謝謝你曾經讓我悲傷〉彷彿可以透過故事更了解創作者的細膩情感與心思,小說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戛然而止,讓人讀了意猶未盡,這是原子邦妮的魅力。

  除了文字之外,本書同時搭配他們在2016到2019年的攝影作品,從台灣到東京、京都、紐西蘭、義大利......自然的田野、寬闊的山線、無人之境的路途、盛開的櫻花、覆蓋山路的雪、城市的黃昏......在冷靜的鏡頭下彷彿一遍又一遍吟唱連接著「名為未來的波浪」,那需要堅定的勇氣和熱度,原子邦妮同時用攝影作品來回答你。

  如果說他們的音樂是治療「邊緣」時刻的孤單與受傷,那麼他們的文字與攝影就是散落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真心與美好,透過字與字的書寫,攝影鏡頭的捕捉,他們行走世界角落的一回眸,一瞬間,通通永恆留在這本書裡,讓我們得到可以前進未來的鼓舞。


>>>想看更多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曾經暢銷380萬冊以上的「話題作家」南仁淑,坦承自己的內心常常是「邊緣人」的狀態;
她可以站在有上百位讀者的演講台侃侃而談,但其實私底下在有四個人以上的聚會就坐立難安;
她參加西式派對好像如臨大敵,完全陷入「人生茫然狀況」排行前五名,
她看起來似乎是「外向」的人,錯了,她長期在「內向」的個性裡學習認清自己,接受自己。

很多人在人際關係中似乎安裝雷達或無線藍牙,一遇到「陌生」「尷尬」「不安」就會準備逃離……
大部分的人在職場上,假裝活潑開朗,但結果反而累得半死,很快就沒電,
更多的人處在外向與內向的曖昧區塊,迷失自己原來的個性,隨波逐流很痛苦。

本書透過作者自身的經驗,幫助你釐清自己真正的性格。
不用否定天生具備的敏感,害羞表達,總是自導自演的內心戲;
也不用特別強調,能言善道是累積人際關係唯一的鑰匙;
更不需要羨慕眾星拱月的光鮮亮麗,
你有自己行走的速度,做事的節奏,溝通的方法,
也許緩慢了一點,也許笨了一點,也許孤單了一點,
但是最後你會發現,這樣的自己最自由自在,這樣的自己最幸福。

●很快就沒電,充電又很慢,內向的人真實的心聲──
  我要是哭了,那就不要管我→謝絕過度的安慰
  吃飯的時候不要太照顧我→謝絕過度的貼心
  我喜歡安靜的美髮沙龍→謝絕讓人疲憊的對話
  我不喜歡尷尬的派對→謝絕勉強的邀約
  我自己一個人玩得很開心→謝絕不必要的擔心
  不拿個性當藉口,不必去麻煩別人,安靜且自由,過我自己的生活。

本書特色
你是個內向的人嗎?先來做個測驗。
  ●可以自己一個人面對最開心或最幸福的時刻。
  ●決定好旅行行程會很開心,但一方面也會有壓力。
  ●就算一個禮拜不出門、不跟人見面,也相信自己不會覺得無聊。
  ●外務結束後如果有剩餘時間,比起去找附近的朋友,更喜歡自己在咖啡廳休息。
  ●失戀或是遇到被背叛之類的事情時,大大傷心完後會想自己一個人待著。
  ●太多人的聚會會覺得很累,喜歡一對一的見面。
  ●聊天的時候如果對方說的話很有趣,那靜靜聆聽也沒關係,不覺得自己一定要說話。
  ●經常會後悔自己說的話,而且會記得很久。
  ●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裡的時間最幸福。
  ●如果對方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而取消約會,不僅不會不開心,甚至會覺得很高興。
  ●但也不是討厭這次的聚會,如果真的赴約了還是會很開心。
  ●經常會受緊張性頭痛所苦。
  ●不喜歡惹事,但如果不把已經發生的事情好好結束,就會自己給自己壓力。

  符合10項以上,就是典型的內向者。符合7到9項則是有內向者的傾向。符合4到6項則是介於內外向中間。低於3項則是外向者。

名人推薦
  暢銷作家 黃大米


>>>想看更多



《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我長期都想,有朝一日要用日語寫以台灣為主題的一本書, 為的是讓日本人多一點、深一點認識美麗島台灣……__新井一二三

  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台灣
  ★作家米果:身為台灣人的我,卻從這本書中讀到了即使是台灣人也容易忽略……卻不慎遺忘的各種酸甜甘苦。
  ★立法委員候選人陳柏惟:透過作者的眼,從另一方的角度,去思考我們自己是誰﹗
  ★吳叡人__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全心推薦

  你以為知道,但原來你並不知道;
  你以為了解,但其實你有很多誤解;
  你以為忘了,但只要想起來,你發現自己竟然如此深愛......


  一九八四年夏天新井一二三第一次來台北,這裡不是繁華的東京,不是熱鬧的香港,不是莊嚴的北京,那麼「台北」是怎麼來的?當羅大佑唱〈台北不是我的家〉,當林強唱〈向前走〉,台北之外,還有什麼?這個答案,三十五年後,她說——這裡,是台灣人的台灣。

  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有複雜難以說清楚的歷史定位,有不同族群、多種語言,卻共存在一起的社會環境,有日新月異的宗教信仰,地名與人名既中國又日本,糾結的殖民情懷,得天獨厚綿延不絕的自然美景,風味傾城的美食……

  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一樣,新井一二三和台灣人做朋友,她說每個人的背後都像一部長篇小說,活出生猛顛覆的故事。她希望日本人可以傾聽我們的故事,她寫七個章節等於寫七封情書,從北到南的活潑城鄉,從巷弄廢墟的日式建築,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的驚喜悸動……每一封都讓人流下眼淚。

  不管「台灣」作為一個名詞或是動詞,我們對每天在這個海島上演化的生命力,彷彿熟悉卻又陌生……

  這是新井一二三的情感之書,也是我們的理解之書。她的文字與觀察足以作為我們丈量內心與台灣的距離,有時可能我們太靠近,以至於忽略了真正要珍惜的部分。

  這是新井一二三的傾聽之書,也是我們的面對之書。每翻一次新頁,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自信,閱讀她三十五年後交出的作業,再一次重新擁抱台灣?


>>>想看更多



 
 


高木直子 謝謝台灣 2020年桌曆【好評熱賣中】

大田出版有讀書會囉!編輯們會不定 期分享好書和辦公室小趣味給大家,請參考大田出版讀書會

更多出版訊息,請參考大田出版粉絲專頁iPen i 畫畫粉絲專頁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26巷2號2樓 讀者服務電話:02-25621383 / 傳真:02-25818761 e-mail:titan3@ms22.hinet.net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