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我外匯存底創高 蟬聯全球第五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2/02/10 第529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我外匯存底創高 蟬聯全球第五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我國外匯存底持續締造新猷,蟬聯全球第五大。中央銀行昨(9)日公布,今年1月外匯存底為5,488.74億美元,連六月刷新歷史新高紀錄,月增4.66億美元。根據各國目前發布最新數據,我國外匯存底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瑞士與印度,名列世界第五。

對於近期美債殖利率大漲並逼近2%大關,央行外匯局局長蔡□民分析,農曆春節期間美歐等央行都展現「鷹」派態度,使美債殖利率上漲,當升抵1.9%附近,確實發現投信跟壽險業匯出資金轉趨積極,外匯市場也有出口商持續供給美元,因此農曆年後這幾天,匯市供需平穩,新台幣匯率呈微幅貶值趨勢。

匯銀主管指出,外資昨日匯出約1億美元,壽險也出走海外投資,美元需求升溫,但出口商拋售外匯,兩股力道抵銷後,新台幣匯率終場升值1.6分收在27.822元,連兩升,成交量12.805億美元。

對於我國外匯存底屢創新高,蔡□民表示,1月外匯存底變動的主要因素有二,包括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變動。

今年1月美元指數上揚1.36%,非美貨幣多數對美元貶值,其中歐元重貶1.62%,英鎊貶0.67%,澳幣下挫3.02%,日圓貶0.27%。央行外匯存底持有這些貨幣,折成美元以後金額減少,會抵銷掉一部分投資運用收益。

蔡□民表示,1月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加上新台幣存款餘額,合計7,357億美元,月減188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比重134%,月減4個百分點,金額與比重均為兩個月低點。

金管會昨日公布,1月外資淨匯入超過40億美元,但其中並不包含外資盈餘匯出部分,若加計盈餘匯出,外資1月淨匯出18.28億美元。

 
國際財經要聞
iPhone創新 變身行動收銀機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蘋果(Apple)將推出感應支付功能「Tap to Pay」,號稱企業和零售商只要使用iPhone,就可接受顧客的Apple Pay、非接觸式信用卡和簽帳金融卡以及其他數位錢包,形同把iPhone變成行動收銀機,毋須安裝額外的支付終端設備。

蘋果8日表示,iPhone本身就能夠當作終端支付設備,不需加裝任何硬體。顧客只須將自己的裝置靠近商家的iPhone,就可以進行無接觸支付,全美各地數以百萬計商家,從小型企業到大型零售商都能使用自己的iPhone接受顧客付款,不再需要依賴電子支付公司Block等第三方業者的支付終端設備。

蘋果表示,新支付系統將採用近距離無線通訊(NFC)技術來支援各種付款方式,但強調蘋果無法取得商品或購物者的資訊,支付數據皆經過加密和保護,採用的技術與Apple Pay相同。這項新功能將可以與各種支付網絡的信用卡和簽帳金融卡搭配使用。

這項功能將提供給支付平台和應用程式(App)開發商,以利他們整合到自家現有的App,並做為一種支付選項供給企業客戶使用。蘋果預計在春季的iOS軟體更新引進這項新功能,而支付處理業者Stripe將是第一個在春季向客戶提供這項新功能的平台,其他支付平台和App將在今年內開始提供這項功能。

蘋果近年來不斷強化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服務,在無接觸支付市場更是積極耕耘。自2014年推出Apple Pay以來,iPhone一直是無接觸支付商品與服務費用的方式之一,但商家須自己安裝終端銷售硬體設備(POS),才能接受顧客用iPhone無接觸支付。若能有效把iPhone變成「行動收銀機」,勢必有助於在這個市場搶下主導地位。

不過,蘋果並非第一家不需安裝額外設備就能將旗下手機變成支付終端設備的公司,三星電子早在2019年10月就已推出類似服務。

 
豐田、本田 上季淨利下滑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日本兩大汽車製造商豐田和本田上季淨利同步下滑,主因晶片荒拖累銷售,但這兩家車廠均看好全年獲利前景,因為新車供給吃緊,製造商得以調高車價或減少折扣,提升營業利益率,且日圓匯率走軟,有助海外獲利。

豐田9日表示,會計年度第3季(去年10-12月)淨利較一年前減少5.6%,降至7,917.4億日圓(68.5億美元),但優於分析師預期。豐田全年財測維持不變,營業利益估為2.8兆日圓(242.5億美元),淨利估2.49兆日圓。

本田也在同日公布財報,上季淨利年比銳減32%至1,929.6億日圓,營收下滑2.2%至3.689兆日圓。本田下修營收預估,但是把今年度(截至3月底)營業利益預測調高21%,至8,000億日圓。

豐田和本田以及其他車廠都在減少汽車產量,主因新冠疫情打亂供應鏈,再加上電子業等其他產業也在爭搶關鍵零組件,導致汽車製造商無法獲得足夠的晶片。然而,新車產量供不應求,顧客也更願意在促銷方案較少的情況下購車。

另外,日本第三大車廠日產(Nissan)上季營業利益增加近一倍至522億日圓,因日產縮減購車優惠措施,即使銷售量下滑,但利潤率較高。

這些日本車廠也受惠於日圓貶值,因為他們把海外獲利兌換為本國貨幣時,能換回更多日圓。

整體汽車產業苦於難以提高產量,新車產量依然低迷之際,豐田也縮減提供給經銷商的銷售獎勵,尤其是北美地區。這項措施,在本年度前三季合計為豐田省下約1,500億日圓。

不過,豐田和本田都表示,供應鏈受擾和晶片短缺,將持續影響營運,促使他們壓低成本,從每輛車賺取更多利潤。

 
馬士基:供應鏈亂象 下半年有解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貨櫃海運集團馬士基(Maersk)預測,今年上半年全球供應鏈亂象仍將持續,但下半年可望恢復正常。此話一出,唯恐貨運打結期拖長將助長通膨、擾亂零售庫存和工廠產線的疑慮隨之減輕。

馬士基9日說,積壓待運的貨物量到下半年可望開始減少,這項轉變將紓解貿易流的壓力,但屆時這家丹麥海運巨人的營收也將從絢爛回歸平淡。

近幾個月來,由於疫情導致港口壅塞、貨櫃短缺、消費者需求又激增,造成運能吃緊、海運費率漲上歷史新高,讓馬士基去年營收和獲利大放異彩。

馬士基執行長施索仁(Soren Skou)9日發布聲明說:「異常市況導致馬士基成長和獲利能力創新高,但也對供應鏈造成干擾,給客戶帶來嚴重挑戰。」他接著說:「我們認為,目前的市況將持續到第2季。」

施索仁另外接受彭博電視專訪時坦承,在尚未擺脫疫情的環境下做預測不容易,只能預料「2022上半年相當強」,到「下半年初期正常化」。

處理全球近五分之一貨櫃海運量的馬士基預估,今年全球貨櫃海運市場可望成長2%至4%,上半年景氣強勁可期,下半年展望較混沌不明。

丹麥銀行Sydbank分析師詹森也認為,海運何時恢復正常難以預測,尤其世界最大出口國中國大陸至今仍陷封鎖抗疫模式。詹森說:「貨櫃海運市場遲早會恢復正常,馬士基表示(正常化)時點可能比某些人預期早。」

這令投資人詫異,馬士基股價在9日哥本哈根盤中暴跌5.6%,後來止跌回升,最新報價漲1.8%。

馬士基並預估,2022全年獲利約240億美元,與2021年表現相仿,這是依據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盈餘(Ebitda)估算而得。彭博訪調分析師平均預估馬士基全年獲利可達280億美元。

同日,馬士基也宣布,對股東配息提高到總計470億丹麥克朗(72億美元),或每股2,500克朗,遠高於一年前的330克朗;並且同意以16.8億美元收購美國Pilot Freight Services公司,以強化陸上貨運事業。

 
美中貿易協議盤點 北京採購僅達六成
編譯洪啟原、呂佳蓉/綜合報導經濟日報
在中國大陸與川普政府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兩年後,大陸距美國規定的採購目標完成不到三分之二。大陸外交部此前回應,貿易戰沒有贏家,雙方應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來解決。

根據美國商務部8日公布的資料,美國2021年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增長14.5%,達到3,553億美元,為三年來最高,前總統川普任內對中加徵關稅、施壓中方加碼採購而顯現的逆差縮小趨勢戛然而止,2020年受疫情封鎖等影響,美中貿易逆差3,103億美元,為十年新低。

美國智庫「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lE)資深研究員鮑恩分析發現,大陸在2020年1月與川普政府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裡允諾2020與2021兩年的對美貨貿、服貿採購,只達標57%。

彭博資訊的分析則發現,截至2021年底的兩年內,中國大陸額外向美國採購的商品,占大陸承諾採購價值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62.9%,僅比鮑恩得出的結果多一些。

 
要聞
隱形國家隊 化工業助攻半導體鏈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隨著製程技術愈來愈先進,本土供應鏈成熟,化工產業也逐漸發展出電子級化工品隱形國家隊,既有高度生產彈性,又能就近供應,具備得以跟國際大廠匹敵的優勢。東聯就宣布成功開發高純度的電子級二氧化碳,搶攻台積電五奈米以下高階製程,與半導體鏈成員三福化、新纖子公司新碩、上品、永光等,形成特化半導體鏈聯盟。

根據工研院IEK預估, 二○二一年台灣特用化學品產值將超過三千六百億元,較二○二○年成長十八點八。桃園跟台南,更是化工廠的主要聚落所在,主要因為西半部地區仍是台灣重要的科技廊帶,科技廠分布則是從桃園開始,沿著新竹、台中一路到台南及高雄,特別是半導體,更是以新竹及台南為重鎮。

從化工廠營運角度來看,電子級化工品雖然營收比重尚不高,目前多數廠商營收比重都不到百分之十,但獲利貢獻卻相對高,尤其當疫情衝擊下,傳統化工品需求多受影響,因此電子級化工品更成為廠商力拚轉型的關鍵之路。

以東聯為例,是利用碳捕捉循環再利用製程回收EG(乙二醇)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再產製高純度二氧化碳;永光則是分頭搶進第三代半導體及高階封裝領域,包括推出碳化矽(SiC)基板製程所需的拋光液以及光阻劑;三福化日前指出,隨著半導體客戶新產能陸續開出,新興化學品回收業務,也就是顯影液回收,將成為今年主要成長動能。

 
能源轉型 拚2025年供氣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外推方案昨日通過環評,預期將在2025年順利供氣。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9)日於環評會指示經濟部國營會督促中油,務必落實三接的承諾,讓國人看到開發與環保不必然處於對立面,「三接在、中油在、藻礁一定在」。

中油昨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針對三接施工期間及未來營運對於大潭藻礁漂沙、觀新藻礁保護區及白玉藻礁區的地形變遷模擬、取排水管配置對水溫影響等要求將依專業建議,持續監測、定期追蹤潮間帶藻礁生態生物多樣性。

中油表示,三接是攸關能源轉型重要的基礎建設,不但可以減少燃煤,降低中南部空汙,更重要的是,目前台灣不只是南電北送,南「氣」也北送,在北部大潭興建三接,不但可以就近送氣給大潭電廠,還能形成北中南三個接收站,對於穩定供電和供氣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接涉及到北部燃氣電廠供氣,台電表示,三接主要是供氣給大潭電廠七、八、九號機,合計總裝置容量為316.8萬瓩。

至於三接未來是否可能承擔基隆協和、新竹通霄二期等北部燃氣電廠供氣需求。台電說明,觀塘與協和電廠並無輸氣管,因此協和電廠供氣仍須在電廠旁興建的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維持供氣;新竹通霄二期則由台中港第二天然氣接收站供氣。

 
美台逆差激增 無關匯率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對台灣貿易逆差增至402億美元新高,是否影響美國匯率報告結果,引發台灣匯率操縱疑慮?中央銀行外匯局局長蔡□民昨(9)日回應,美對台貿易逆差劇增,主要是美國對台灣資通訊產品需求很大,且新台幣匯率去年升值,顯示貿易逆差並非匯率因素造成。

此外,受疫情影響,台灣赴美旅遊人數大減,到美國花費明顯減少,台灣對美國旅遊收支逆差也大幅改善,台灣航運收入增加對美逆差也縮減,況且美國本身貿易逆差也寫下歷史新高,顯示美國去年經濟成長表現不錯,市場需求升溫。

蔡□民強調,台美溝通管道非常順暢,會充分和美國解釋,美台逆差擴大是因美國需求,而非匯率因素。

蔡□民說,去年第2季以來國內匯市供需大致平衡,央行為調節匯市進場買匯的量也明顯減少,今年3月央行總裁楊金龍赴立法院報告時,就會公告去年下半年央行買匯數據。

 
三星整合資源 衝刺市占率
記者陳昱翔、何佩儒╱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三星維持上下半年各推出一款旗艦機(上半年S系列、下半年Note系列)多年,但在三星規劃推出折疊機後,市場即傳出S系列可能與Note系列進行整合,至於要留下暢銷的S系列,或長銷的Note系列則沒有定論。

由於去年未發表新Note,今年新亮相的S22 Ultra 內建S Pen,由此看來態勢已相當明顯,在資源有效運用考量下,在高階市場三星將集中火力經營S系列與折疊機。三星必須這麼做的原因是手機市場競爭激烈,三星雖然是手機市占龍頭,但來自手機的獲利卻遠不及蘋果,為提高獲利,三星採取過去蘋果的策略--「聚焦、差異化」。

市場人士分析,尤其在高階市場,三星就推三款高階機種,最後肯定自己打自己。S系列或Note系列,三星最終選擇留下了S系列,至於差異化的重責大任,則由折疊機一肩扛起。

業界人士認為,三星與蘋果的手機市場策略看似迥異,卻又有部分雷同,但最終目的都是希望拿下更多市占率。

 
群創 攻醫療應用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經濟日報
群創(3481)衝刺高毛利醫療應用市場,除衍生成立睿生光電,並積極與奇美醫學中心合作,開發出「智能疫苗劑量分裝機」及「BNT疫苗瓶翻轉機」,透過自動化設備,協助疫苗注射站安全與快速完成相關作業。昨(9)日將首件設備捐贈給奇美醫學中心,為企業投入防疫盡心力。

群創總經理楊柱祥表示,這次開發「智能疫苗劑量分裝機」及「BNT疫苗瓶翻轉機」,提供防疫科技的協助,加乘企業與醫療體系抗疫的力量。

 
大陸推統一規格 鈺創、威鋒搶Type C商機
記者李孟珊/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大陸工信部公告,為促進充電介面及技術融合統一,將力推充電介面、技術融合為主流規格Type C。業界指出,目前手機品牌僅剩蘋果裝置端尚未更換成Type C,未來iPhone改用Type C恐成定局,以去年iPhone 13在大陸銷量高達4,900萬支估算,鈺創(5351)、威鋒、創惟等晶片廠商機爆發。

相關台廠當中,以鈺創最具轉機性,不僅在Type C領域已經與連接器大廠合作,以旗下「E-Maker」晶片成功獲得USB 4及Thunderbolt 4等兩大高速傳輸介面規格雙認證,目前已經進入量產出貨階段,同時,還坐擁利基型記憶體市場供不應求、元宇宙、AI等多元產品線助攻效益。

鈺創去年前三季稅後純益約6.2億元,遠優於前年同期虧損1.8億元,今年在多項符合產業趨勢的產品線持續點火,加上喜迎大陸力推充電介面及技術融合統一帶來的Type C商機,營運再吞補丸。

威鋒長期以來是蘋果周邊產品供應商,去年底與蘋果直接合作,推出全球首顆Device端的USB4控制晶片,法人認為若蘋果將Host端改為Type C,威鋒將受惠。

創惟在Type C Hub控制IC市場名列全球前幾大供應商,通吃蘋果及非蘋訂單。法人指出,隨著Type C 2.1標準頒布後,創惟已經開始搶攻相關市場,最快有機會在2022年開始逐步放量出貨,推升Type C Hub控制IC出貨動能更加強勁。

根據大陸工信部公告,當前智慧終端市場以Type C介面為主,並與多種介面及充電技術並存,使用者更換設備後,原有充電器、數據線大多閒置,造成巨大浪費,因此將大力推進充電介面、技術融合,有助降低電子垃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著力推動消費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

業界分析,現今手機品牌僅剩蘋果尚未更換Type C接孔,在大陸官方推動下,加上大陸力推碳中和,蘋果將首當其衝,態度恐無法像先前對歐盟般強硬,未來iPhone要在大陸銷售,裝置端改用Type C幾乎成定局。

 
Chromebook出貨跳水 不利台供應鏈
記者吳凱中、鐘惠玲/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研調機構IDC昨(9)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2021年第4季全球Chromebook出貨量較前年同期大減63.6%,連續兩季走跌,且衰退幅度加劇。法人認為,Chromebook出貨大跳水,等於宣告疫情帶來的強勁需求告終,不利廣達(2382)、仁寶、宏□、義隆、鈺太等相關供應鏈。

IDC指出,2021年全球Chromebook總出貨量約3,700萬台,創新高,年增13.5%,惟第4季出貨量明顯露出疲態降至480萬台,季減約26.2%,年減63.6%,年衰退幅度相較去年第3季的29.8%擴大,已連續兩季衰退。

IDC行動和消費設備追蹤報告研究經理Jitesh Ubrani指出,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市場對Chromebook的大部分初始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導致整體出貨量放緩。

此外,新興市場的Chromebook需求在過去一年中持續成長,供應異常緊張,因為零件短缺導致供應商優先考慮價格較高的Windows裝置,進一步抑制Chromebook出貨。

平板電腦在去年第4季也與Chromebook一樣,呈現出貨衰退,當季出貨量為4,600 萬台,年減11.9%,這是自 2020年疫情大流行開始以來的第二次衰退。累計2021年全球平板總出貨量年增3.2%,達到1.69億台,為2016年來最高。

Chromebook相關供應鏈已陸續感受到市場銷售急速萎縮帶來的壓力。觸控IC大廠義隆與MEMS麥克風廠鈺太,都是Chromebook重要IC供應商,義隆從去年下半以來,受到Chromebook市況與訂單變化影響較多,單月業績已連六個月下滑,元月合併營收為13.35億元,月減2.7%,與去年同期相當。

 
中租今年籌資 上看3,000億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租控股(5871)去年獲利再寫歷史新猷,今年仍將追求雙位數成長,並擴大多元獲利,包括消費金融相關的分期付款與保經業務,以及綠能事業等,籌資動作也隨之放大,三大市場子、孫公司包括銀行聯貸融資、發行債票券與現金增資等均積極規劃,全年籌資規模將可望上看3,000億元。

中租控股在台灣、中國大陸與東協三大市場,當地轉投資子孫公司各項事業,都朝在地籌資方向發展,去年中租控股獲利再創新高,全年累計營收突破700億元大關,來到新台幣721.59億元,年增21.32%,累計合併稅後純益為新台幣216.43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14.8元,營收、獲利、EPS三項都創歷史新高,獲利年增率28.3%,今年中租控股仍將追求雙位數成長,尤其台灣多角化有成,包括太陽能發電相關綠能事業、消費金融分期付款業務,以及在台灣與東協多國兼營的保險經紀業務等,因此資金需求也更大。

中租控股指出,近幾年中租控股獲利每年都賺逾一個資本額,各類直接與間接金融籌資的規模合計都在2,000億元以上,今年規模將繼續擴大,且多家集團企業已在規劃增資,因此籌資動作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上看3,000億元機會大。

據指出,目前中租控股旗下台灣中租迪和已經規畫辦理現增41.5億元,大陸仲利國際租賃則是一開年就訂下發行人民幣23億元定向資產支援票據(ABN),約當新台幣百億元,另外,中租迪和也在短短兩個月就敲定兩筆各約60億元銀行聯貸,旗下多家子公司包括合迪、仲信資融也都將增資,東協新市場開發也都在規劃增資等籌融資計畫中。除了基本的車輛融資業務外,東協多國子公司也發展保經業務,但保經需要用到的資本較有限,籌資仍以融資租賃相關業務為主。

另外,中租控股高層主管指出,因應ESG與綠能事業擴大需要,今年也不排除再加發相關綠色債或商業本票等,集團將維持多元籌資工具運用的原則,分散籌資管道以利平抑籌資成本,支應業務成長。

 
瑞銀:投資人樂觀股市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瑞銀昨(9)日公布《瑞銀投資者情緒調查》,發現投資人面對未來六個月股市充滿信心,三分之二的投資者空倉比率達到 10%,其中近一半聲稱正在「等待合適的機會」。如果要投資,六成投資者認為科技(63%)和醫療保健(59%)是極具吸引力的行業。

其中亞洲投資人對本國經濟的短期預期相對樂觀,六成對該地區股市未來六個月的前景保持樂觀,近四成投資者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增加投資。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聯席總裁兼瑞銀歐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 Iqbal Khan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將在未來幾年,影響醫療保健行業以及數位化轉型,投資者在這些領域看到更多機會,但是基於高通膨以及升息環境,投資者謹慎樂觀等待合適投資機會。

瑞銀指出,商品、汽油和能源價格上漲最令投資者擔憂,許多投資者認為通脹上升將持續12個月以上。

報告中發現,美國投資人則相對最擔憂通膨,幾乎半數人擔心市場低迷。面對市場波動,美國投資者正在考慮增加股票和投資組合對沖,將現金投入使用,並趕在加息之前透過新的再融資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借入資金。

至於拉丁美洲地區投資人,近六成的投資者對該地區的經濟感到樂觀,59% 的投資者對該地區股票的短期前景感到樂觀,但整體短期樂觀情緒仍較2021 年第3季下降,同時影響投資意願,相較第3季的60%的人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增加投資,最新調查比重下滑至52% 。

 
1月外資淨匯入逾千億 連三個月淨匯入
記者廖珮君/台北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金管會今天公布1月外資加計陸資,合計淨匯入40.5億美元,約折合新台幣1127億元,已連續三個月淨匯入達149億美元,約折合新台幣超過4000億元,顯示外資仍看好台股後市,台股後市資金動能無虞。

若以外資買賣超數字來看,據金管會統計,1月外資賣超台股共429億元(上市櫃合計),那麼到底外資是走還是留?

證期局官員說,1月外資賣超台股,主因是擔心通膨、美國縮表及升息,1月歐美股市波動明顯、台股也受到影響,外資對台股保守,因此賣超先撤守,但賣超獲利了結後先匯出,再淨匯入本金。

證期局官員解釋,金管會公布外資淨匯出數字,是以外資投資台灣的「資產面」做計算,主要有四大塊,包括淨匯入本金、ECB轉換台股、GDR兌回台股及外資原始股東持股,與央行單純計算的「現金流」的盈餘匯出數字不同。

換言之,外資淨匯入本金增加,但賣超獲利後的盈餘有淨匯出,所以反映在央行及賣超台股的數據上。

官員也說,1月台股雖受美國升息、國際股市動盪而下跌544點、跌幅2.99%,但整體上市櫃營收基本面仍良好。

據金管會統計,2021年12月單月上市櫃公司營收年增12.14%,全年營收39.82兆元、年增16.41%,顯示上市櫃公司業績仍成長,且2021年底台股現金殖利率有2.56%,顯示台股基本面仍佳。

金管會今天公布1月外資淨匯入數字,單月外資淨匯入40.6億美元、陸資則淨匯出1003萬美元,合計外陸資淨匯入40.4997億美元,累計外資淨匯入餘額達2,336.15億美元。

去(2021)年11、12月外資分別大舉淨匯入61億美元、及41.6億美元,合計連續三個月外資淨匯入達149億美元。

 
欠稅限制出境 解除條件趨嚴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個人欠稅被限制出境,解除列管的條件更嚴格,台北國稅局表示,欠稅人若只是繳納部分稅款,讓欠稅額低於限制出境標準,仍無法解除人身限制,必須等到全部欠稅款繳清後,才可以解除出境限制。

官員表示,日前有位陳先生(化名)欠繳2019年度綜合所得稅及罰鍰合計120萬元,為了拒絕繳稅,還私下處分財產、規避強制執行,已被移民署限制出境,更將滯欠款項移送強制執行。

陳先生申請分期繳納獲准後,在第一期先繳了30萬元稅款,隨後便主張滯欠稅款已低於限制出境的金額標準,要求解除其出境的限制,但各個政府機關都不買單,要求在全數繳清之前,不得解除其出境的限制。

官員表示,納稅義務人一度被限制出境後,接下來便必須繳清該限制出境案列管的全部欠稅及罰鍰,才可解除出境限制,以避免有心人士取巧。

 
特化族群三優勢 躍半導體廠重要夥伴
記者李宜儒╱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隨著製程技愈趨先進,供應鏈不容犯錯,台灣特化族群因具三關鍵:產品符合半導體鏈要求、生產具高度彈性、有地理優勢,而成為國內半導體大廠「不可或缺的夥伴」。

產業人士表示,半導體廠對供應商成本承受度高,但不容稍有差錯,一旦供應商出包加上化工產品線又有歲修問題,可能造成供應斷鏈,而台廠特化族群近年積極搶進半導體鏈,且競爭優勢凸顯,受國內半導體青睞。這也顯示,台灣特用化工廠不僅是隱形冠軍也具國家隊實力。

就近幾年的疫情影響,國際運輸受到衝擊,也讓台系特用化工廠將地利優勢發揮至極大化。以新纖子公司新碩決定設廠台南為例,就是考量到運輸需求,不管是到南科或是高雄,都是一小時之內可以到達,能快速滿足客戶需求,加上南科又是半導體先進製程的重鎮,所以選定在台南設廠。

從化工廠營運角度來看,電子級化工品雖然營收比重尚不高,目前多數廠商營收比重都不到10%,但是獲利貢獻相對高,尤其疫情衝擊下,傳統化工品需求多受影響,因此電子級化工品成為廠商力拚轉型的關鍵之路。

產業人士強調,半導體廠不會重押單一供應商,換言之,化工廠電子級產品目前還有極大成長空間,但如何穩定產品品質,建立領先對手的競爭門檻,比客戶超前部署,研發出更新世代的產品,是讓夥伴信任的關鍵,也是研發能力的重要考驗。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