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令人困擾的疾病,患者皮膚會出現反覆性乾、癢、發炎症狀,疾病的成因並沒有完全被了解,一般認為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有關,發病常始於兒童時期,然而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全球盛行率在兒童高達20%,在成人約為4%至5%。 除了身體不適之外,異位性皮膚炎也會造成患者的心理壓力,影響生活品質和社交。有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青少年嗜吃速食,可能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機會和嚴重程度,速食中超標的鈉被認為可能是發病機轉的重要角色。
2024年6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線上刊載一篇美國學者發表的橫斷面研究,推論鈉鹽攝取過多可能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相關。研究者使用2006至2010年「英國生物銀行」資料庫完整收案的21萬多名成年受試者做為母群體,平均年齡56.5歲,約男女各半,95%為白種人。
所有受試者於收案時,檢驗了尿液樣本,並參照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年齡、尿液中鉀、鈉和肌酐酸濃度等變項,以公式估算24小時尿鈉排泄量,這個數值約略是過去24小時飲食鈉攝取量的90%。比對所有受試者1987至2017年間的就醫記錄,其中1萬多人(約佔5%)被診斷有異位性皮膚炎,使用多變項邏輯式迴歸分析,校正年齡、性別、種族、經濟條件和教育程度後發現︰估算的24小時尿鈉排泄量平均值為3克,尿鈉排泄量每增加1克,受試者被診斷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勝算比增加11%,尿鈉檢驗前後2年內發生活動性異位性皮膚炎的勝算比增加16%,需要使用後線藥物的嚴重異位性皮膚炎勝算比增加11%。
如果只針對2萬3千多名24小時尿鈉量2.1克以下(換算每日飲食鈉攝取量2.3克以下,符合現行指引建議的標準攝取量)的受試者做分析,則發現尿鈉排泄量和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沒有相關性。研究者也使用1999至2004年「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資料庫中,1萬3千多名受試者的飲食問卷調查資料,估算每日飲食鈉攝取量,做迴歸分析發現︰每日鈉攝取量每增加1克,診斷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勝算比增加22%。
近期有鈉磁振造影研究發現︰體內大部分可交換鈉儲存在皮膚中。另一個小型研究也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變皮膚中的鈉含量是健康對照組的30倍。學者推論︰從食物中攝取了過多的鈉存在皮膚中,可能驅動第二型輔助T淋巴球相關的自體免疫和慢性炎症反應,因而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然而未來也需要更多介入性研究來證明因果關係。
國際飲食指引建議的每日標準攝取量為食鹽(氯化鈉)6克,或者鈉2.3克,國人的飲食習慣普遍攝取過量,然而,嚴格控制飲食鈉攝取量對心血管、腎臟、神經和免疫系統的保健好處多多,值得推廣。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e世界》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